我才是猫大王啊 作品

第347章 火不出鞘(第2页)

然而,贾诩的这份从容在第二天清晨被彻底击碎。

一封来自上邽的崔业的密信,让他如遭雷击。

信中内容简短,却字字惊心:“陈子元派出的‘训导团’已在军中普及算学,教普通士卒识账、算粮。我部守军一月所需之军粮,竟被他们在三日之内就算得清清楚楚,耗费与账目不符,军心浮动,恐生哗变。”

贾诩手中的棋子骤然停在半空。

他千算万算,算到了陈子元的雷霆手段,却没算到他竟会用这种最朴素、最根本的方式来瓦解他的根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草账目一乱,军心焉能不乱?

这比任何军事进攻都更加致命。

良久,他将信纸凑到烛火上,看着它化为灰烬,“传令给陈烈,”他的声音沙哑而低沉,“火,可以弃了。但南窑的那些人,不能尽失。”

残破的密令在传递途中被李息的探子截获。

尽管只有寥寥数语,但“弃南窑,保人”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李息本以为下一步便是集结兵力,对撤离的陈烈部众进行围剿。

然而,陈子元的命令却再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命黄琬之以朝廷名义公开发布文告:“经查,巴郡陈坞实为前朝废弃之官办炭窑,并非叛逆巢穴。念其烧炭技术精良,特准其复业经营,但所产木炭需统一缴纳‘火政税’,并由火政司派遣监察吏常驻,以确保安全。”

紧接着,他又下达了第二道命令,令户部侍郎苏文谦从海贸盈利中拨出白银五百两,专项资助陈坞改良烧炭技术,推广一种名为“安全炭”的新式木炭。

布告贴满巴郡城乡:凡郡中百姓,皆可以十斤废铜烂铁,到陈坞换取一罐“安全炭”。

此令一出,整个巴郡都沸腾了。

陈子元釜底抽薪,一招制敌。

与其剿灭,不如收编;与其摧毁,不如利用。

那致命的“地火”之源,转眼间成了为民造福的炭窑。

而那五百两白银和以物易物的政策,更是神来之笔。

三日之内,成百上千的流民、饥民扛着家中所有能找到的废铁,如潮水般涌向陈坞。

他们衣衫褴褛,面带菜色,却眼中放光。

陈烈那些忠心耿耿的旧部,反倒被这汹涌的人潮挤得水泄不通,根本无法靠近坞堡核心。

一座壁垒森严的军事堡垒,就这样被民生和经济的力量,从内部彻底瓦解。

当夜,陈坞深处,那座曾用以锻造“北辰”神兵的熔炉依旧散发着余温。

陈烈独自一人枯坐在炉前,手中紧紧握着最后一小块通体乌黑的北辰铁锭。

这是他们所有希望的凝结,如今却成了最沉重的讽刺。

忽然,坞堡外传来孩童们天真的嬉闹声,他们拍着手,唱着一首新编的歌谣:“一二三四五,算盘打得响。十斤废铁换新炭,新朝的米粮堆满仓。一算一账一火盆,老将军的火,点不亮新朝的门。”

“点不亮新朝的门……”陈烈喃喃自语,猛地站起身,眼中迸发出狂怒的火焰,举起铁锭便要砸向那座陪伴了他半生的熔炉。

可就在举手的一瞬间,他在炉壁模糊的倒影中,看到了自己。

那是一个须发皆白、满面风霜的老人,

力气仿佛瞬间被抽空,陈烈的手臂无力地垂下。

他缓缓地跪坐在冰冷的地面上,将额头抵在温热的铁锭上,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低语:“我们……我们守了一辈子的火,可这火……从来都不是我们的。”

千里之外的洛阳,夜已深沉。

陈子元轻轻合上了手中的《火政总册》。

在书册的封底,有他亲笔写下的四个小字批注:火不出鞘,亦可燎原。

窗外,一道沉闷的春雷划破夜空,带来了初春的第一场雨。

万物,似乎都将在这一场春雨之后,开始燃烧。

数月之后,成都。

南方的暑气蒸腾,陈子元已在此设立行辕。

他悠闲地翻阅着从北方送来的《幽州月报》,上面记录着边境的商贸往来与民生动向。

忽然,他的目光停在了其中一笔不起眼的记录上,眼神陡然一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