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是猫大王啊 作品

第322章 账本里的刀(第2页)

“招募民间账吏!凡能提供官商勾结、洗钱挪用线索者,一经查实,赏银百两!举报重大线索,致查获巨案者,赏银千两!”

巨大的告示贴满了洛阳、长安、许都等所有大城的公告栏。

告示由马云禄亲自起草,言辞直白,充满了诱惑力。

这不再是秘密招募,而是光明正大的悬赏。

一时间,天下哗然。

最初,百姓大多持观望态度。

毕竟,被举报的对象非富即贵,谁敢轻易招惹?

但很快,第一笔赏银就发放了。

洛阳城南一个穷困潦倒的老秀才,因曾在一家丝绸庄做过短工,凭着记忆默写出了丝绸庄通过虚构产地、抬高损耗来避税的账目手法。

稽查司顺藤摸瓜,果然查获其偷漏税款数千两。

次日,一百两白花花的银子便由官差敲锣打鼓地送到了老秀才家门口。

这一百两银子,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檄文都有用。

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王老三,你不是在给城东的周员外家管过粮仓吗?我可听说了,他家每年报上去的耗子食量,比全城的耗子加起来都多!”

“李记钱庄的那个掌柜,我亲眼见他上个月收了一箱金条,入账时却写的是‘南货一批’,这算不算线索?”

贪婪与正义感,在金钱的催化下,交织在一起。

那些曾经被欺压、被盘剥的普通人,那些略通文墨、心有不甘的账房先生,甚至是一些被排挤出局的商贾,都看到了机会。

他们手中的算盘和笔,忽然间变成了可以复仇、可以获利的武器。

设在各地的举报点门庭若市。

马云禄调来的那些“账房学徒”们,此刻成了第一批审查官。

他们冷静地记录、筛选、归类,将雪片般飞来的举报信分拣成有价值的情报,再源源不断地送往洛阳。

一张由无数民间线索编织而成的大网,正以惊人的速度覆盖整个中原。

那些隐藏在账目墨迹里的毒蛇,被一个个普通人从黑暗的洞穴里揪了出来。

三道命令中,前两道已如火如荼,唯有第三道,在死寂中进行。

洛阳刑部天牢,最深处。

蔡和蜷缩在潮湿的草堆里,浑身散发着霉味。

他已经分不清白天黑夜,唯一的参照,是每日两次送饭的狱卒。

这些天,他没有再受任何刑讯,但这种未知的等待,比任何酷刑都更折磨人。

他知道自己是陈子元手中的一颗棋子,但这颗棋子何时落下,落在何处,他一无所知。

这天,送饭的狱卒换了个生面孔。

那人将饭碗重重地放在地上,汤水溅了蔡和一身。

蔡和不敢作声,只是默默地拿起碗。

就在他端起碗的瞬间,他感到碗底似乎有些异样。

他不动声色地用手指摸索,触到一个极小的硬块,似乎是用油纸包裹着。

他的心猛地一跳。

那狱卒放下饭碗,转身便走,临走前,却状似无意地用脚在地上划了一下,低声嘟囔了一句:“今晚子时,西墙的耗子洞,该堵上了。”

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但蔡和的耳朵却捕捉得一清二楚。

他低下头,假装喝汤,用身体挡住别人的视线,飞快地将碗底的硬物抠出,塞进嘴里,混着发馊的米饭一同咽下。

那东西很小,像一粒药丸。

一整个下午,蔡和都在极度的亢奋与恐惧中度过。

他反复回味着狱卒的话,“西墙的耗子洞”,那是天牢的一个污水道出口,年久失修,栅栏早已锈蚀。

那是他唯一的生路。

夜幕降临,天牢里陷入一片死寂,只听得见水滴和老鼠的叫声。

子时将至,牢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和打斗声,似乎是两个狱卒因为赌钱起了争执,动静越来越大,吸引了附近所有人的注意。

就是现在!

蔡和腹中那颗“药丸”早已化开,一股暖流涌遍全身,驱散了连日来的虚弱和寒冷,让他恢复了些许力气。

他拼尽全力,爬到西墙角,搬开伪装的草堆,露出了那个所谓的“耗子洞”。

他用尽平生力气,猛地撞向那锈迹斑斑的铁栅栏。

一声微弱的断裂声后,栅栏应声而开。

一个仅容一人爬出的洞口,通向未知的黑暗。

蔡和没有丝毫犹豫,他知道自己回头是死,往前,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陈子元给了他这条路,也必然在路的尽头为他准备好了新的枷锁。

他深吸一口牢房里最后的污浊空气,像一条丧家之犬,钻进了那个散发着恶臭的水道。

他身后,洛阳城的灯火渐行渐远。

而在他前方,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和那条奔流不息、通往江东的大河。

陈子元的书房内,烛火依旧。

他刚刚收到李严和马云禄的飞鸽传书,一切尽在掌握。

桌案上,那幅巨大的图谱旁,放着一幅更详细的江东水路图。

他的手指,正轻轻点在图上一处芦苇丛生的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