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病榻前的暗潮(第2页)
宫中传出消息:“陛下驾崩!”
整个洛阳城瞬间从沉睡中惊醒。
参议院的贵族元老们几乎是第一时间从床榻上爬起,连夜在首辅府中集会。
他们个个面色潮红,眼神中闪烁着压抑不住的兴奋与贪婪。
压在他们头顶十余年的那座大山终于倒了,属于他们的时代要回来了!
他们七嘴八舌,商议着如何立刻拥立太子监国,如何以辅政之名,抢先废除巡察使制度,将陈子元、诸葛亮等人安插在各地的势力连根拔起。
然而,作为风暴中心的相府,却是一片诡异的寂静。
贾诩独坐堂中,慢条斯理地品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对外界的喧嚣置若罔闻。
他只派了一名心腹,快马加鞭,赶往城门,传达了一道简短的命令给守将徐晃:“紧守各处城门、宫门,无我手令,任何人、任何消息,不得出入宫城半步!”
就在参议院诸老商议得热火朝天,准备联名入宫“劝进”之时,一名内侍官尖着嗓子,几乎是连滚爬爬地冲出宫门,带来的消息让所有人如遭雷击。
“更……更正!陛下……陛下回光返照,龙体渐安,已召陈子元陈侯,入殿独对!”
众人愕然,继而遍体生寒。
他们瞬间明白了,从丧钟敲响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掉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
这场“驾崩”,是贾诩与陈子元联手上演的一出大戏,目的就是用这短短一个时辰,试探出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谁会在第一时间跳出来,露出最真实的嘴脸。
陈子元再度踏入内殿时,眼前的景象已截然不同。
刘备竟真的倚着软枕坐直了身体,虽然面色依旧苍白,但眼神却前所未有的清明。
浓烈的参汤气味取代了部分药味,显然是贾诩早已安排太医用此法为陛下强行吊住了一口气,只为争这最后一日,最后一次君臣际遇。
“子元,坐。”刘备的声音依旧虚弱,却不再含混。
他看着陈子元,眼中满是欣慰与歉疚,“朕知道,你的志向,从来不在相位之争,而在朕看不到的天下。是朕,拖累了你这么多年。”
陈子元喉头一哽,说不出话来。
刘备却笑了,那笑容带着一丝解脱。
他颤巍巍地执起陈子元的手,一字一句,字字泣血:“朕这一生,识人无数,唯你与孔明,是汉室真正的擎天玉柱。这水师,这海疆,朕是看不到了。但它若能建成,便是我刘氏,是我大汉,留给后世子孙最硬的一根铁脊梁!朕……准了!”
说罢,他用尽全身力气,抓过朱笔,在陈子元重新铺开的《海疆经略疏》上,重重地写下了一个“准”字,又在下方批曰:“赐陈子元持节巡海,总揽海疆诸事,得专封拜,便宜行事。”
一道超越了所有官职体系,非官而有实权的授权。
这是帝王最后的信任,也是他能给予的,最锋利的一把剑。
天色破晓,晨光穿透薄雾,洒在洛阳城的琉璃瓦上。
正式的诏书尚未颁发,但“皇帝临终托付,授权陈子元总揽海防大权”的消息,却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洛阳的权贵圈中悄然流传。
参议院的诸老们如遭当头一棒,个个面如死灰。
他们一夜未眠,从天堂跌入地狱,此刻正聚在一起,震怒地商议着要如何联名上奏,驳回这道“乱命”。
就在此时,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军报被送到了朝堂之上。
交州都督李严上奏,称其奉巡察使密令,在边境查获并焚毁了一处规模巨大的“迷魂散”黑市作坊。
奏报后附有图纸,描绘了那些毒粉被掺入军粮、马料的骇人场景,以及缴获的账本,上面赫然记录着数笔流向不明的巨额交易。
贾诩站在朝堂上,手持奏报,环视着那些一夜之间仿佛苍老了十岁的元老贵族,发出一声冰冷的嗤笑:“诸公不是要废除巡察使,收回监察之权吗?很好。那便请诸公亲自去九边军镇,向那些戍边的将士们解释一下,为何要眼睁睁看着这些能让人心智错乱、战力全无的毒粉,流入他们的营帐!”
满堂死寂。
陈子元没有理会朝堂上的风暴,他独自一人,立于宫门最高的石阶之上,目光越过层层宫阙,望向遥远的东南方。
洛阳的风,终究要吹向大海。
而在那遥远的南海之上,一场持续了数日的风暴正悄然平息,为即将到来的不速之客,让出了一条破晓时分的航道。
他迎着初升的朝阳,低声自语,像是在对那位耗尽最后心力为他点灯的帝王告别,也像是在对自己许下承诺。
“船未动,风已借势。陛下,这一局,是您用命,为臣点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