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他不是个合格的偶像
慕尼黑。
在这座城市的文化心脏地带,《南德意志报》的总部大楼矗立于此。这份报纸是德国新闻界的“定海神针”,以其严肃、深度和绝不妥协的客观性着称。它的文化评论版块,更是德国知识分子阶层思想交锋的主战场。
这次《南德意志报》刊登了一篇资深文化记者对纽伦堡埃尔朗根大学施耐德教授的文化访谈。
“教授,”记者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对学者的尊重,“我们今天不谈战术,不谈转会。我们想和您聊聊‘林远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您在之前的文章中将他定义为一种‘新神话的崛起’,这在德国引起了巨大的讨论。”
施耐德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无框眼镜,他面前的桌上,摊开着几本厚重的体育社会学着作,旁边是一叠打印出来的、关于林远本赛季的数据报告。
“神话,并非虚无缥缈的传说。”教授的声音温和而清晰,带着学者特有的严谨逻辑,“它是一个时代集体无意识的投射。而林远,恰好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完美的投射载体。”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他的成就,这是讨论一切的基础。”教授的手指,轻轻点在那份数据报告上,“这是一个足以让历史上任何一位伟大射手都感到汗颜的数字。而他在德国杯中面对德甲球队时表现出的统治力,则彻底粉碎了所谓‘联赛级别’的借口。他的成就,是历史性的,这是事实,不是观点。”
“但数据是静态的,真正令人感到恐惧的,是数据背后那个动态的、不断进化的过程。”施耐德教授的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于狂热的光芒,“也就是他的成长性。”
“我查阅了德国足协数据分析部门的一份内部统计。一名顶级的职业前锋,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平均能打进5到8粒被媒体誉为‘神仙球’的、那种被认为是不可复制的灵感瞬间。无论是齐达内的天外飞仙,还是卡洛斯的零角度,在他们的时代都具有唯一性。”
“那么,林远在做什么?”教授的语调微微上扬,“他正在将这些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神仙球’,变成可以被反复使用的、量产化的常规武器!每一次他的神仙球,我们都以为是神来之笔。但很快,第二记、第三记接踵而至。他对阵拜仁的那记‘圆月弯刀’,我们惊为天人,但现在,那已经成了他任意球的常规选择。”
“他像一个身处实验室里的疯狂科学家,在用一场又一场的比赛进行着实验。他不断地迭代自己的武器库,将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魔法’的瞬间,解构成可以被他自己掌握的‘公式’。这种学习和进化能力,已经超出了我们对足球运动员成长曲线的传统认知。”
“这正是我想深入探讨的,”记者抓住关键,“您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他不是体系的产物,他本身就是一个体系’。您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当然。”施耐德教授身体微微前倾,“我们这个时代的足球,越来越像一门精密的科学。球员是流水线上生产出的零件,被安插进教练设计好的战术体系中。但林远不同。”
“他是一个‘变量’。你无法用任何既定的战术框架去定义他,因为他随时能用一种你无法预测的方式,去打破这个框架。评判他,绝不能再用常规的‘联赛级别’作为标尺,因为他的价值,恰恰在于其‘跨体系’的影响力。”
“看看网络上那些‘林学家’吧,”教授的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从德国的战术博弈论,到美国的‘x战警’基因变异论,再到日本的‘结界’仪式论……他的存在,已经催生出了一种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的二次创作现象。这在体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足球本身,进入了社会文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