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六 作品

第275章 家书(永璇番外)(第2页)

儿感激涕零,接过包子狼吞虎咽,从未想过,两个普通的肉包竟能如此美味!食毕,儿见老汉忙碌,便主动帮忙擦拭桌椅、招呼客人。老汉起初推辞,见儿执意,也就由着了。忙过午市,儿又帮着收拾碗碟,竟不觉劳苦。

傍晚时分,老汉要将剩余的二三十个包子送去育婴堂。儿随之前往。那育婴堂设在镇东一座清幽院落中,白墙灰瓦,十分整洁。才进院门,便见十几个孩童正在院中嬉戏。虽都穿着粗布衣裳,却个个面色红润,笑声清脆。

一个老嬷嬷迎出来,笑道:“孙老爹又来了!孩子们都念着您的包子呢!” 老汉将包子交给嬷嬷,对儿道:“瞧见没?这都是没爹没娘的孩子。要是从前,早不知饿死哪个街头了。如今朝廷设了育婴堂,拨银钱、派医官,这些孩子都能吃饱穿暖,还能认字读书呢!”

看着那些孩童井然有序地分食包子,儿胸中涌起一股热流。当日傍晚,儿辞别孙老汉,却得他资助了五十文钱做盘缠。儿发誓他日必当百倍奉还。

此后数月,儿一路打工一路行。在保定府的“醉仙楼”做过跑堂,每日端盘送菜,学会了看人眼色、巧言待客;在真定府的一家小饭馆跟厨子学过手艺,知道了如何抻面、调馅;还在太原府的镖局里当过临时镖师,跟着走了一趟镖,学会了辨识路标、守夜防贼。

儿渐渐褪去了宫中的骄矜,手脚生了茧子,皮肤晒得黝黑。也学会了将铜钱分处存放,睡觉时必将钱袋压在枕下;住店时必先察看退路,将桌椅抵住房门;买马时不再只看品相,更要试骑试跑,查验牙口。

最惊险的一次是在大同府。那夜儿臣投宿在一家大车店,朦胧中听见院中有异响。悄悄起身窥看,竟见两个贼人正在解儿臣的马缰!儿大喝一声,抄起顶门杠冲出去。一番搏斗,竟将其中一个贼人制服。天亮后送交官府,才知那是惯偷。衙门的捕快拍着儿的肩膀笑道:“小哥好身手!不如来我们衙门当个帮闲?”

儿婉拒了邀请,心中却澎湃难平——这是儿第一次凭自己的力量擒贼除害!

继续西行,风景渐荒。出得雁门关,但见黄沙漫卷,天地苍茫。戈壁滩上,驼队缓行如蚁;长城蜿蜒,烽燧寂立如冢。边城的风如刀,水如金。儿在此结识了一支来自回部的商队,跟着他们学习辨识羊皮品质,如何区分秋板与春板,如何查验有没有蛀虫暗伤。

后来儿用所有积蓄买了一批羊皮,跟着商队往更西北而行。夜晚围着篝火,听那些商人讲述西域三十六国的奇闻异事:于阗的美玉、龟兹的乐舞、大食的琉璃、天竺的香料……星空低垂,仿佛伸手可及,儿第一次觉得天地如此辽阔。

母皇陛下,儿这一路行来,睡过破庙马厩,也住过商贾豪宅;吃过馊饭冷羹,也尝过民间百味;受过欺骗凌辱,也得过无私帮助。每一处,儿都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榆林驿包子铺老汉说起“陛下圣明”时眼中的光彩;育婴堂孩童诵读《千字文》时的清脆嗓音;边关将士谈及“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时的豪迈;西域商人用生硬的汉话夸赞“京城货物精美”时的神情……

这一切,比任何南巡仪仗更能让儿臣真切地感受到,母皇治下的盛世,不是奏章里的锦绣文章,不是朝会上的山呼万岁,而是市井巷陌里的烟火气,是百姓脸上真心的笑容,是边疆安稳的烽火台,是四夷宾服的商队驼铃。

儿曾经以为的自由,是纵马天涯、无拘无束。如今方知,真正的自由,是行走在母皇治下的清明山河之间,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见到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感受到朝廷德政的恩泽庇护。

这江山,每一寸都印着母皇的脚印;这盛世,每一个人都沐着母皇的恩光。儿为自己曾经的年少无知而惭愧,也为能生长在母皇治下的盛世而自豪。

信写得很长了,唯恐耽误母皇批阅奏章。最后,儿在边疆得一珍品,一块上等的和田美玉,已托可靠商队带回京师。玉虽不语,最是长久,愿如儿思慕母皇之心。

朔风凛冽,惟愿母皇珍重圣体。儿不日将继续西行,必当谨慎行事,不负母皇教诲。

伏惟圣安。

儿 永璇 谨上 于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