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兵主(第2页)
埋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埋伏在阵前,直接给敌军构成巨大的威胁以及实行沉重的打击,获得胜利比较容易,缺点是埋伏的难度很大,容易被敌人发现,而且埋伏的部队与我军正面部队协调动作难度也大;第二种是埋伏在我军的阵后,这支伏兵的主要功能是救败的,万一前方军队战败后退,就靠这支伏兵施行反击了,优点是由于埋伏在我军后方,敌人无法事先探测,缺点是主要是防御功能,不大胜亦不大败。
战术原理以及军队配置方法,分别出自(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莫里斯一世的《战略》和利奥六世的《战术》。
古罗马军团是分主力兵、剑矛兵、后备兵进行“三段击”作战的。倘若第一线主力兵战败,则后退,由第二线的剑矛兵顶上,倘若剑矛兵也战败了,成败就看后备兵了。古罗马战法中的后备兵,和戚继光在军队后方布置伏兵,理念是一样的。
这些将领所使用的作战阵法,无外乎一层阵(大一字阵)、两层阵、方城阵这几种,军队动静结合,半为动半为静;轻重相辅,要有重兵驻扎持重,也要有轻兵驰骋抄剿…在《陆师得胜歌》中也说,军队分成三大枝,除了出战部队外,要有一枝做救应,一枝做埋伏。
宋代的“扬、奇、备、伏”之法,明代的“哨、伏、应、援”之规,前敌、应援、备分队,也不外乎如是。
如果将“鸳鸯阵”狭义理解为必须按照十二人一队,必是手持盾牌、狼筅、长枪、钗钯来战斗,我觉得有点可惜。戚继光在浙江的作战以及《纪效新书》的内容,是专门针对以海盗和日本浪人组成的非正规部队而使用的战术。由于日本刀的长度与杀伤半径恰好处于当时明军兵器杀伤范围的真空地带,因此以盾牌、狼筅、长枪、钗钯兵器组成“鸳鸯阵”是有效克制日本刀的战术。
之所以在鸳鸯阵中没有设置弓弩手,是因为已经使用火器作战,鸳鸯阵中的长枪手和钗钯手,分别在长枪和钗钯上装载“火箭”的,作战时先出阵前发射“火箭”,然后再退入阵中回归到鸳鸯阵、三才阵的阵位来作战,他们同时“兼职”了弓弩手的位置。
在平原作战,而且使用骑兵冲击,这是在明知道在浙江抗倭的“鸳鸯阵”其兵器队形战术适合丘陵山地、河川水网这种地形,而“欺负”戚继光的吧
像在北方平原这种地形,戚继光其实也用到了“鸳鸯阵”,只不过根据作战对象为游牧骑兵的特点,结合了车营、骑兵和火器,以诸兵种合同战术来应对。
《练兵实纪》记述了步兵采取冷热兵器兼修的方法,步兵在施放火铳、鸟枪、火箭之后,依然手执冷兵器按照“鸳鸯阵”的方法分层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