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在此 作品

第一百二十七章 长矛夭矫如龙来(第2页)

在中国古代,至迟在公远前16~前11世纪的商朝时期,青铜制作的长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冷兵器。青铜矛头是由中空装矜(柄)的矛头与矛体构成。矛头的横剖面多呈圆形或菱形,两侧常有环钮,以便将其更牢固地绑缚在矜上,防止战斗中脱落。矛头向前延伸形成矛体的中脊,左右扩展成带侧刃的扁平矛叶,并前聚成锐利的尖锋。在河南省安阳市候家庄商代王陵的墓道里,曾发现了成捆放置的大量铜矛,每捆10支,这是禁卫殷王的士兵的冷兵器。

从商代经西周、春秋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方面,由商代的阔叶铜矛演变成为战国时代的窄叶铜矛。而矛矜的制作也更为精细,出现了积竹矜,即以木为芯,外圈贴附两层小竹片,以牛皮细绳紧紧缠紧,然后髹漆,使其坚韧而富有弹性。湖北省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积竹矜,长度一般在3.2~3.8米之间,最长的长达4.36米。

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地开始使用钢铁窄叶矛头。矛头大多长约33~40厘米左右,有的矛头后连有空心长茎,茎上还带有孑刺,长达66厘米。

汉代以后,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钢铁制作的长矛大量使用,在全国各地已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里,常可以从残存的制成品中找到铁矛头。铁矛头长约30厘米左右,基本开头是在较长的圆筒形的矛头前,伸出窄长而扁平的矛叶,又可分为矛叶长于矛头和矛叶短于矛头的两种式样。由于钢铁矛头大量使用,到汉代钢铁的矛头就逐渐取代了青铜矛头。

从河南省洛阳市烧沟西汉晚期墓中,出土了一件木柄痕迹明显的铁矛,矛头长47厘米,木柄下装铜镦,全矛长度为2.5米。东汉时期,由于钢铁冶锻技术的发展,矛头的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四川省金堂县东汉初年崖墓出土的一件矛头,长达84厘米!除了一般形状的铁矛外,汉代还使用带有倒钩的“孑矛”。由于骑兵在西汉时日渐成为军队的主力兵种,又出现了专供骑兵使用的长矛,称为“马槊”。

唐代以后,矛头尺寸逐渐减少,更轻便适用,根据不同的战术用途,矛的种类渐渐增多。当时,常称矛为枪!据《唐六典》介绍的枪实为矛,枪有漆枪、木枪、白干枪和朴头枪四种,分别装备骑兵、步兵和用于军事训练。而且枪不权用于战场格斗,还在渡河时以其扎缚木筏。夜营时用来支撑营帐,用途很广。故军中每个战士都必需配备一枝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