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高拱:他怎么可以有种成这样?(第2页)
“你们应该听说了,松江府分地的时候,动静闹得很大,一些大户和百姓听到消息,顿时就不乐意了,甚至公言威胁官府,威胁朝廷。”
高拱此时对徐阶也有了几分好脸色,自然也能听得进去话了,于是便点了点头道:
“听说了……”
说着,高拱像是反应过来了什么一般,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裕王也神色凝重,死死盯着徐阶道:“莫非这是徐师傅的手段?”
徐阶苦笑道:“臣当时想的是,皇上的态度既然如此决绝,谁也不能改,又有景王和严嵩在背后推动这件事,那想阻拦,就得掌握主动权。”
“所以臣让家人把家里的地都清丈了一遍,汇总起来,交给皇上,又让孟静他们,在内阁会议上务必把试点定在臣的老家松江,就是为了方便行事。”
“松江府的知府,是臣一手提拔起来的,那些知县,也是我们的人,让他们把事情闹大,煽动那些大户和百姓一起抵制朝廷的国策。”
听到这里,高拱看向徐阶的眼神都变了!
原本看向徐阶的不屑,消失不见,竟是带上了几分肃然起敬的意味!
抵制国策啊!
人怎么可以有种成这样?
一个闹不好,这可是掉脑袋的罪过,搞不好还会连累亲族。
可裕王想的就多了,对徐阶的怒意再也压抑不住了。
“徐师傅!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
“你是在教唆那些大户,那些百姓造反,你这是大逆不道!”
徐阶却不怕裕王的怒火,“王爷,臣岂敢做这样大逆不道的事?”
“如今大明虽说国库亏空,有内忧,也有外患,但仰赖皇上如天之德,远没有到要反民揭竿西起的地步。”
“这些人也不敢真的造反,只是喊一喊,让皇上把这项国策否了。”
“皇上当时的态度,咱们都知道,朝中不会再有人站出来反对了。”
“皇上注重自己的圣名,所以能让皇上收回圣命,否了这项国策的人,不在朝中,而是在乡野,在那些大户,还有百姓身上。”
说到这里,徐阶苦笑道:“臣以为,百姓一闹,这项国策便成不了,可谁知,他们还有后手。”
听完徐阶的解释之后,裕王心中的对徐阶的不满瞬间也不见了。
跟高拱一样,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钦佩和感激的神色。
反倒是张居正,却有些失望地看了一眼徐阶。
可事实上,徐阶之所以这样做,其实主要还是为了他自己。
毕竟嘉靖的态度摆在那,再不这样做,等到严嵩他们在江西做了试点,大成功之后,这项国策便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自己家这么多的地,可就全都得交给朝廷了。
裕王问道:“什么后手?徐师傅之策竟是没有奏效吗?”
徐阶摇了摇头道:“此事还是问孟静吧。”
说着,徐阶便将目光投向了赵贞吉。
赵贞吉便只好将朝廷要用接管,赎买的方式逐步将田亩收归到朝廷名下。
听完之后,整个裕王府大堂内都陷入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