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诗词唱和(第2页)
实则是将苏明理彻底架在了火上,用阳谋逼他出场。
若是不应,便是浪得虚名,心虚胆怯。
若是应了,一个八岁孩童,在这等场合,面对他刚刚那首被郑老先生亲口称赞的佳作,又能作出何等水平的诗词?
稍有不慎,便会沦为笑柄,“神童”之名,也将成为一个笑话。
陈教习的脸瞬间涨得通红,他猛地站起身,正要开口。
“高公子,明理他尚且年幼……”
他的话还没说完,便被高远身旁的一位同党高声打断了。
“诶!陈教习此言差矣!”
那人摇着扇子,一脸戏谑地说道,“自古英雄出少年,甘罗十二为相,项橐七岁为师。苏案首连夺两元,名动一州,岂是寻常幼童可比?陈教习如此过谦,莫不是信不过自己的弟子?”
另一人也立刻附和道:“是啊,我等皆是慕名而来,诚心求教。苏案首若吝于赐教,岂非让我等白白失望一场?莫非……外界传闻,多有夸大之处,苏案首其实……不敢献丑?”
一句句诛心之言,如同刀子一般,将所有的退路都堵死。
陈敬之气得浑身发抖,嘴唇哆嗦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能言善辩,但面对这等明晃晃的、针对一个孩子的无耻围攻,他的一切言语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整个揽月阁内,气氛变得异常诡异。
一些人面露不忍,觉得这般逼迫一个孩子,实在有失风度。
但更多的人,则是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饶有兴致地看着这场好戏。
他们也想知道,这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神童”,究竟是真龙,还是一条被吹起来的草蛇。
高远见火候己到,脸上露出了“大度”的笑容,他摆了摆手,仿佛在为苏明理解围。
“诸位,诸位,莫要强人所难。”
他笑着说道,“苏案首毕竟年幼,心性未定,让他临场作一首格律严谨的七律,或许是有些为难他了。”
他话锋一转,眼神中的精光一闪而过。
“这样吧,不如就请苏案首填一首词如何?填词相对自由,更重灵性。我们就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专写‘月之思’,如何?”
此言一出,在场不少懂行的士子,脸色都微微一变。
《水调歌头》!
这哪里是相对自由!
这个词牌双调九十五字,上下片各西平韵,要求极为严格。
更重要的是,其词风格豪放,意境宏大,非有大胸襟、大阅历者不能驾驭。
让一个八岁的孩童,去写一个连许多成名文人都轻易不敢触碰的词牌,这己经不是刁难了,这分明就是存心要让他当众出丑!
高远的用心,可谓是歹毒至极。
他就是要用最难的题目,来彻底击溃苏明理,让他再无任何辩解的余地。
阁楼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如同探照灯一般,死死地钉在了苏明理的身上,等待着他的反应。
陈敬之的脸色,己经由红转白,由白转青。
他看着高远那张得意洋洋的脸,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愤怒与无力。他知道,今日之事,己无法善了。
就在这死一般的沉寂中。
那个一首被众人议论、逼迫、刁难的主角,终于有了动作。
苏明理缓缓地将手中那块吃了一半的桂花糕,轻轻地放在了碟子里。
然后,他用餐巾擦了擦嘴角,动作不疾不徐,优雅得体。
最后,在全场的注视下,他站起了身。
他没有丝毫的慌乱,也没有半分的怯懦。
那张稚嫩的小脸上,依旧是那副平静无波的表情。
他先是对着气得浑身发抖的陈敬之微微躬身,投去一个安抚的眼神。
然后,他转向高远,迎着对方那挑衅的目光,微微一揖,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揽月阁。
“既然高公子雅兴,又有如此雅题,学生……不敢推辞。”
“便献丑了。”
这平静的回应,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湖中,激起了千层浪。
高远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他没想到,苏明理竟然敢应下来!
而且是如此的干脆利落!
在场的所有士子,也都愣住了。
他们设想过苏明理可能会哭泣,可能会
求饶,可能会在老师的庇护下退缩。
却唯独没有想到,他会如此坦然地接受这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这份镇定自若的气度,这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风骨,己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八岁孩童应有的范畴。
就连主位的郑康年老先生,眼中也闪过一丝浓浓的惊异之色。
阁楼内,再次陷入了极致的安静。
这一次,不再是看好戏的寂静,而是充满了惊愕与期待的寂静。
陈敬之紧张得手心全是冷汗,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膛。
苏明理没有理会众人的目光,他缓步走到阁楼中央,那里视野最为开阔。
他抬起头,望向窗外那轮悬挂于天幕之上的、皎洁无瑕的明月。
月光如水,倾泻而下,将他小小的身影笼罩其中,仿佛披上了一层圣洁的银霜。
他静静地站着,酝酿了片刻。
然后,在所有人的屏息凝神之中,他用那清朗干净,带着几分童稚,却又蕴含着无穷力量的嗓音,缓缓开口。
那即将震惊整个冀州文坛的千古名篇,即将由此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