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第2页)
比如,总有一些自视甚高的生员,或者其他班级的“尖子生”。
听闻了他的名声后,会特意跑来乙班,想要见识见识这位传说中的“苏神童”。
他们或以请教学问为名,实则暗含考校之意。
或故作高深,在他面前卖弄学识,试图压他一头。
对于这些人,苏明理大多采取了“藏锋”的策略。
他言辞谦逊,姿态恭谨,从不轻易与人争辩,更不会主动炫耀自己的才学。
遇到那些真正有学问的前辈请教,他便认真聆听,虚心学习。
偶尔提出一些自己的浅见,也点到为止,不露锋芒。
遇到那些明显是来找茬或卖弄的。
他便以“年幼学浅,不敢妄言”为由,巧妙地避开,不给对方借题发挥的机会。
他的这份沉稳和低调,让一些原本想看他笑话的人,也挑不出什么错处,只能悻悻而去。
但也让一些真正有识之士,在惊讶于他才华的同时,更对他这份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心性暗暗称赞。
除了应对外界的关注,苏明理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自身的学习之中。
他知道,名声再响,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自身的实力才是立足之本。
县学的藏书楼,对他而言便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
陈教习特许他可以自由出入藏书楼阅览群书。
苏明理便如饥似渴地沉浸其中。
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他都广泛涉猎。
凭借宿慧带来的成年人灵魂和前世博士的知识框架,他对这些古代典籍的理解速度和深度,远非寻常孩童乃至一般读书人所能比拟。
许多在他人看来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篇章,在他眼中却往往能迅速抓住其核心要义和逻辑脉络。
当然,这个时代的某些特定历史背景、社会习俗以及一些过于专门或冷僻的领域知识。
对他而言仍是全新的领域,需要他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
吸收。
但他那过目不忘的天赋,让他能将这些海量的信息先完整地储存在脑海之中。
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周夫子、陈教习的教诲,逐步融会贯通,构建起对这个时代知识体系的全面认知。
他尤其喜欢阅读那些史书和前人笔记,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了解这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官场运作。
这些知识,对于他未来可能的科举之路和仕途生涯,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时间就在这般勤学苦读与暗流涌动中悄然流逝。
苏明理在县学的名声越来越响,但他自己却变得越来越沉静和内敛。
他像一块正在被精心雕琢的璞玉,在不断地吸收着养分,打磨着棱角,等待着真正绽放光芒的那一天。
而清河县一年一度的县试,也随着春日的临近,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