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选择

“火器啊,这的确是个麻烦!”

审配仰头饮下酒水,附和着点头。以往在袁绍麾下,负责火器诸事的是沮授,他们这些谋士军师对其了解甚少,现在看来,在重视火器这方面,袁绍是具有极高的远见的,只是,任凭袁绍如何作想,也想不到公孙度手中的火器会发展的如此迅速。

“某在军中有些人手,听说而今幕府军队正在换装,那什么火枪、火炮都会逐渐列装,武器嘛,只要使用便有损耗,届时便可不费吹灰之力取得列装火器。

可,哪怕取得列装火器,对我等处境也是杯水车薪,这与我等无甚益处啊!

而今各家遣散仆役,家族中的匠人也都各自离散,想要如从前那样仿造军器,也并非是件容易事。

况且,以木央那头老狗的狗鼻子,怕是还未等我等的火器制造完成,就会被黑衣卫的探子给灭了。”

审配蹙着眉,点出了他们接触军中火器的途径,但思及他们的处境,最后却叹息一声,轻轻摇头道。

辛评却不如此想,在他看来,以而今公孙度的势力,将来坐天下几乎是十拿九稳,他们这些士人不幸被公孙度排挤,将来想要在新朝排上好的座次,就不能用平常法子。

“此事不急。”

辛评摆摆手,眼睛盯着杯盏中摇晃的酒水,像是要透过水波看透时光一般:

“公孙升济雄才大略,行事又稳中有进。以我观之,此人哪怕不用我等士人相助,想要取得江山,也不是一件难事!

正南兄,你也见识到了那些农庄所为之事。其中尽管有害群之马,可它的存在也代表着士人独霸一方,垄断地方权力的时代将会一去不复返了。

某还听闻,公孙度创办新学,以羽林营为学舍教授少年蒙童,学成之人进入各地基层为官。

还有,我曾听闻使君在入主辽东之初,缺少官吏管理州郡,以考试之法,不问出身录取人才进入官场。

以上种种,都代表着士人垄断官途的局面正在破裂。

呵呵,你看,咱们这个使君,不愧是军人出身,这一刀刀,都砍在咱们心口上!”

辛评说到最后,情不自禁的给气笑了。公孙度的许多内情在辛评等人处于敌对之时还不了解,待而今他们搞清楚了公孙度的行事风格,恨不得穿越回去扇他们自己几个巴掌,恨他们不够努力,没有让公孙度折戟沉沙。

因为公孙度的种种事迹,简直就是在掘士族的根!

辛评恶狠狠的将杯中酒水一饮而尽,眼睛中透出一丝狠厉,他转头看向审配,冷笑一声道:

“可这世上,公孙升济也只有他一人!他能认识到士族对他的危害,可其他人可未必。士族的好处,只有接触过的才知晓。

某听闻使君之子公孙康在青州经营,想必手中缺乏得力人手!此子不同于公孙度有军威震慑群豪,将来必然要依仗士族支持的。

哼哼,这世上,武夫通常不长命。等他归西,待公孙康上台,这天下到底如何,还不是我等说了算!?”

“明白,我会联系颍川、以及河北士族,尽快派些英才前往。”

审配脸上并没有多少惊讶表情,低声应道。

这样的事情士族干的不算少,当年光武皇帝雄心勃勃,想要通过度田一事削弱士族实力,最终还不是因为身死而不了了之?

辛评嗯了一声,他抬头看向会场中的其他士人,众人这会都围绕在田丰左右,为权位和利益吵嚷争斗,没有一点属于士人的风骨。

“你可知,为何他们....”

说到这里,辛评屈起手指点向那些失态士人,随后缓缓道:

“为何会沦落至此?”

审配随着辛评指点,同样看着其他士人,这些以往日子里表现的极为高洁的士人们,此时却如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妇人,变化之大,让他也感到咋舌。

不待审配回答,辛评便下了结论:

“原因很简单,这些人从前就是靠着地方上的庄园供养。而今分了地,没有广大奴仆服侍、没有佃农劳作交租,他们,现在都是在坐吃山空。

其实,不管士人如何鄙夷商徒,如我等这样的家族,想要维持光鲜生活,就离不开商事贸易。

这也是公孙升济给我等留下的后路。

咱们几个家族,哪一个没有经营着横跨州郡的贸易?哪一个没在邺城购置铺面宅院?这些才是大家族的底蕴。”

审配颔首,他联想起公孙度的种种,将藏在心底的疑惑抛出:

“其实,我与其他同辈都很疑惑。公孙升济入主冀州,只是废除了我等在土地上的收益,明明他知道我等拥有的巨量资源,为何没有向我等索要?

要知道,袁本初当初组建新军,可是拿刀逼着各大家族出钱出力的。”

辛评闻言,神色也变得严肃起来,随着审配的点破,他心中的那一丝隐忧终于显现,他终于明白近日里为什么心中惴惴了。

士族在当前年代能够维持下去的最大原因,便是他们能够最大效率的为主君提供钱粮人口。

公孙度放着他们不顾,这本身就意味着巨大风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与供给公孙度征战、维持统治的庞大利益相比,士族拥有的那一点人才资源上的优势,压根不会被公孙度这样心狠手辣的君主放在眼中。

“此事紧要!须得立即查清!”

辛评放下了酒盏,因为输入酒精而显得有些迷糊的脑子在迫近的危机感面前立即清醒起来。

“幽州、还有辽东,都要尽快派遣家族子弟前往.....公孙升济此人,与袁本初完全迥异,我有预感,若不能尽快搞清楚其钱粮财货源头,将来必成祸患!”

.....

就在士族聚会,为将来的权力格局而筹谋时,邺城城内的一处宅院中,同样有着一场不小的聚会。

若辛评等人在此,看到在场之人的出身,定然会叹息世风日下。

盖因在场之人多以商徒出身为主,这场由糜竺、陈江发起的聚会,集合了公孙度幕府所属的大大小小商徒。

这些人也都是公孙度势力壮大后的受益者,他们从最初跟随公孙度创办工坊开始,到组建商部,为幕府贡献占比最大的一笔钱粮,可谓公孙度的钱袋子。

糜竺身着常服,面容和善,与所见的每一个人亲切交谈,丝毫看不出他身为此时天下数一数二权势之人的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