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京城汽车集团”!!!(第2页)
刘建国盯着那台被拆得七零八落的发动机,仿佛看到了刚刚树立的品牌声誉正在崩塌。
“召回。”他咬牙道,“所有已售车辆,全部免费检修!”
财务总监老马急得直搓手:“厂长,这得赔多少钱啊?”
召回事件让新生的“京城汽车集团损失惨重,某些外国竞争对手趁机在报纸上刊登文章——《乡镇企业造车,终究是儿戏?》
刘建国站在厂区门口,看着空荡荡的停车场——原本这里每天都有几十辆新车等待发运,现在却只剩下几辆待修的故障车。
“爸,或许我们可以试试这个。”身后传来年轻的声音。
刘建国回头,看到儿子刘本志站在那儿,手里拿着一叠打印纸。
“这是我在华清做的毕业设计——电喷发动机改进方案。”刘本志推了推眼镜,“传统化油器在高海拔和高温环境下不稳定,但电喷系统可以自动调节空燃比……”
刘建国接过图纸,上面密密麻麻的公式和电路图让他眼花缭乱。
但最后一页的模拟数据让他瞳孔一缩——“……油耗降低12,动力提升8!……”
“你什么时候研究的这个?”
“大学四年,我一直在研究汽车电子。”刘本志笑了笑,“现在国外早就普及电喷了,咱们不能总用捷克的老技术。”
刘建国沉默良久,突然拍桌:“好!咱们自己搞电喷!”
资金紧张,一生好强的刘建国只好咬牙跟家族申请资金援助,又说服开发区管委会给予科研支持。
实验室里,刘志远带着几个大学老师同学日夜调试电路板,约瑟夫则负责机械匹配。
老技工们起初对这群“学生娃”半信半疑,直到第一台改进后的发动机在台架上连续运转48小时无故障,整个车间爆发出欢呼。
去年春天,第二代“京驰“上市,车尾多了个醒目的金色字母“e“——“electonic fuel injection(电子燃油喷射)”。
发布会上,刘建国亲自驾车载着市领导跑了一圈盘山公路,无论陡坡还是急弯,发动机始终平稳有力。
当晚的新闻联播里,播音员字正腔圆地报道:“我国首款自主电喷轿车在京西刘家庄开发区"京城汽车集团"诞生,标志着国产汽车工业迈入新阶段!”
市场迅速回暖,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但刘建国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一天傍晚,他站在集团总部楼顶,望着远处正在施工的“京城汽车产业园”。
儿子刘本志走过来,递给他一份文件。
“爸,德意志大众和沪上汽车明年就要推出"桑塔纳2000"。”
刘建国眯起眼,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天际。
“怕了?”
“不。”刘本志笑了,“我在想,咱们是不是该搞"京驰200"?”
刘建国哈哈大笑,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走,回家吃饭。赶明儿个,咱们就去会会这些外国巨头!”
……
这天,“京城汽车集团”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德意志大众夏国区总裁汉斯·克劳斯站在刘建国的办公室里,手指轻轻敲击着第二代“京驰e“的车模,嘴角挂着礼貌而疏离的微笑。 “刘先生,你们的进步令人惊讶。”他用带着浓重德语口音的英语说道,“但夏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属于全球化。”
刘建国让翻译小王一字不落地翻译完,端起茶杯慢慢啜了一口。
茶是刘家庄自产的茉莉花茶,香气在办公室里静静弥漫。
“克劳斯先生的意思是?”
“合作。”德意志人推过来一份文件,“大众愿意提供最新18t发动机技术,换取京城汽车15的股份。另外,我们还要以资金入股……”
文件上的数字让老马倒吸一口凉气——足足40亿rmb!
但刘建国注意到条款细则里写着“技术使用权归大众所有”。
送走客人后,会议室炸开了锅。
“懂事长,这笔钱够咱们建三个新厂了!”管生产的副总眼睛发亮。
刘本志却把文件摔在桌上:“吧爸,咱不能答应,这是陷阱!拿了他们的发动机,我们自己的研发就得停摆!”
刘建国走到窗前。
暮色中的厂区灯火通明,下班的工人们推着自行车说笑着离开。二十年前,这些人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小志,你那个自动变速箱项目,还要多久?”
“至少两年,爸。但我们缺……”
“缺钱缺人。我们也不能一直依靠家族输血,”刘建国转身,目光扫过每个人,“老马,把咱们在开发区西边那块地抵押了。
建军,明天跟我去趟辽东,一汽有位退休的变速箱专家……”
辽东的冬天冷得刺骨。
刘建国裹着军大衣,在一栋老式筒子楼前跺着脚。
门开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眯着眼打量他们:“你是"京城汽车"的?”
“韩工,我们想请您出山。”刘建国直接掏出图纸,“这是我们的自动变速箱设计……”
韩旭东,原一汽变速箱厂总工程师,因“理念不合”提前退休。
他盯着图纸看了十分钟,突然转身进屋:“进来吧,外头冷。”
炉子上的水壶呜呜作响,三人谈了一整夜。
天亮时,韩旭东拍板:“给我半年时间,还你个能用的4at!”
与此同时,刘本志带着研发团队在华清大学实验室里废寝忘食。
当第一个电控模块成功点亮时,年轻的工程师们欢呼雀跃,却不知道危机已经逼近。
拒绝大众集团一个月后,京城汽车的供应商突然集体涨价。
“德意志博世拒绝提供电喷系统核心部件。”采购科长满头大汗,“说产能不足……”
刘建国冷笑:“是有人打了招呼。”他抓起电话打给约瑟夫,“老约,咱们自己造的喷油嘴,能行吗?”
电话那头传来捷克老人爽朗的笑声:“我们研发早准备准备好了!就等您这句话!”
“好,那就开搞,去他么的博世……”
九七年年后,京城汽车召开盛大发布会。
展台上,第三代“京驰“缓缓揭开帷幕——流线型车身,自主研发的18t发动机,搭配国内首款4at自动变速箱。
刘建国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今天,我们将不再追赶,而是开始引领!”
台下,德意志大众的代表脸色铁青;
而角落里,韩工和约瑟夫碰着“太行1968”,两个老头笑得像个孩子。
今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
京城汽车集团的大门口,红底白字的横幅在晨风中猎猎作响——“热烈庆祝京城汽车年产突破10万辆!诚聘英才,共创辉煌!”
招工处的长龙从厂区门口一直排到工业园大门口的杨树下。
队伍里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从国企下岗的技术工人,甚至还有一些皮肤黝黑的退伍兵。
人事科长李红梅擦了擦额头的汗,冲队伍喊:“有钣金经验的往前站!会电焊的优先!”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突然挤到前面:“我是燕京工业大学汽车系的!会cad制图!”
李红梅打量着她被太阳晒得发红的脸颊:“农村孩子?”
“嗯!我家住刘家庄往西三十里的李各庄。”姑娘眼睛亮晶晶的,“我爹说,三十年前这儿还是片麦地呢!”
总装车间里,老技工孙大牛正带着一帮小年轻调试生产线。
“这个力矩扳手调到98牛·米,多一扭少一扭都不行!”他粗壮的手指灵活地转动着工具,“当年我们装第一辆"cc50"时”
“知道知道!”刚来的学徒工涛子笑嘻嘻地接话,“您说了八百遍了,用修拖拉机的工具硬凑出来的!”
车间里爆发出一阵大笑。
笑声中,没人注意到孙大牛悄悄抹了把眼角——当年和他一起抡大锤的老伙计,现在有的当了车间主任,有的已经退休含饴弄孙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