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鹅 作品

31.第 31 章 二更合一(第2页)

前段时间,不是还到处借米吗,如今怎么有银钱买布做新袄子穿了?

头上还压了两朵簇新的挑绢头花,腕子上也多了个银镯子。

袄子下面穿的是裙儿,裙儿上压着一块玉环。

真真是一个标志的人儿。

她和梁堇搭话,梁堇也不好不理人,问她是不是有事。

“你是不是要出去买东西,我与你两个子的跑腿钱,托你帮我捎斤蜜饯来甜嘴。”

反正梁堇是要出去跑腿的,帮她捎斤蜜饯也不是什么难事,再说了,还能得两个铜板。

曹养娘见她应下了,就把钱给了她,细细叮嘱,

“我要陈三娘家的,捡那蜜儿刀要半斤,玉蜂儿半斤。”

梁堇有些惊讶,这曹养娘是南边人,听牙婆说,刚到青州没多少日子。

这又被吴家买来了,平日里也不怎么出门,她怎么晓得陈三娘家的蜜饯,看样子还吃过。

这陈三娘家的蜜饯,价儿贵,但吃起来松软又香甜,就比如那蜜儿刀,上面还撒了芝麻。

府里的吴老太爷,早上不怎么用早食,就使唤人去她家买上半斤的蜜饯,就茶吃。

梁堇拿了钱,就出了角门。

真是稀奇,曹养娘如今连蜜饯都吃得起了,还有余钱给人跑腿费。

这不是梁堇该操心的事,她把从外面买回来的蜜饯给了曹养娘,就回了灶房。

等午食春桃来拿饭,她再把买来的三包糖霜给她。

“二姐儿,快出去买鸡子。”

梁堇刚到灶房,就被胡娘子使唤起来了,只见灶房里切切剁剁的,忙的很。

“知州相公来了,冯娘子让今日早些做菜。”

红果把篮子给她,在她身边悄悄的说。

知州相公是吴二郎的上官,这还是头一次来府上。

来的匆忙,灶房里都没有准备。

按理说,讲究些的人家,上门前,那都是要提前派人来送拜帖的,更何况对方是知州相公。

知州相公是开宝元年的进士,泉州人,和吴二郎算是同乡。

吴二郎来青州上任,没少受到这位知州相公的照拂。

他穿着一身蓝色的夹棉直裰,这是一件旧衣,上面糙的都起毛了,是寻常的布,而非绸,缎。

蓝不是那种宝蓝色,而是昏沉,经过多次浣洗的蓝。

脚上是一双方口官靴。

他比吴二郎要年长,留着胡须。

吴老太爷听说知州相公来了,急忙过来拜见。

李知州很是窘迫,他来的时候,手上还提着两包糕儿。

此时就放在吴家正厅的桌子上,吴二郎自己平素喝的茶叶,是那下等散茶。

这样的茶叶,自是不好拿来待客的,连忙使唤小厮二顺去冯氏屋里借好茶叶来。

吴老太爷生平最敬重官职高的人,他自己一辈子到头才是个县丞,好在二郎争气,年纪轻轻就做到了青州同知。

本想留在二郎这用饭,正好多瞻仰一番李知州。

可吴二郎嫌自己亲爹不会说话,只会附庸风雅,在李知州跟前,难免会招来笑话,就让他出去了。

李知州见吴老太爷出去了,心里很是松了一口气。

若是他老人家在这,今天登门所求之事他是不好张口的。

“子亭兄,今日实在是失礼。”

李知州在官场上多年,从来没有这样唐突。

突然上门不说,还穿的这般寒酸。

吴二郎去官邸倒是天天见到李知州,不过在官邸,都穿官服,至于官服里面穿的是什么衣裳,谁也看不出来。

上次见李知州穿常服,虽不记得穿的是什么了,但定不是今日这样的旧衣。

吴二郎见他这般,连忙问他出了何事。

他是个实在人,说话不像张通判那样弯弯绕绕。

既然李知州上门来了,没有难处是不会这样来的。

见他穿的这般,吴二郎也差不多想到了,肯定是李知州家里日子困难。

说起这李知州,虽贵为知州,但是个苦命人。

娶的大娘子早早的撒手人寰了,给李知州留下了二子一女,他家中还有双亲赡养。

他为官清廉,不收富商的银钱。

知州的俸禄一年也就那些,赁房住外还要管着一家老小的嚼用,勉强够用。

可碰上灾年,说什么也裹不住了。

如张通判,吴二郎这样的,娶的大娘子,都带着丰厚的陪嫁,日子好过。

像李知州这样的,娶的娘子,嫁妆不丰,仅靠俸禄,着实难过。

如今家中断了炊,李知州也顾不上读书人的脸面了。

只好来吴家求粮。

得知李知州是来借粮的,这可让吴相公犯了难。

那粮是他的大娘子冯氏囤的,他还需问问大娘子。

吴相公留李知州小坐,他去二房寻了冯氏,把李知州来向他借粮的事与她说了。

“官人好糊涂,怎地还来问我,把那知州相公撇在那。

有那知晓内情的,不说什么。

不知晓的,还以为官人惧内,借个粮都做不了主。”

冯氏又气又急,催着吴相公赶快回去陪李知州,对方想借多少都应下。

吴相公知晓自己的大娘子不是个小气的人,见她这般说了,连忙回去和李知州回话去了。

在正厅里坐立难安的李知州,正想不告而别,怕吴二郎家米粮也紧张,又不好拒绝自己。

“相公休走,我家二郎快回来了。”

二顺拦着不让走,又给李知州添了盏热茶。

没一会儿,吴二郎就回来了。

二顺退到了外面,正厅里只有李知州和吴二郎俩人。

这样无异于是给李知州留了脸面。

李知州得知吴家米粮颇丰,子亭的大娘子又愿借,站起身来,对吴二郎谢了又谢。

“我素来敬重大人,大人万万不可如此。”

吴二郎连忙避让到一旁,不肯受李知州的礼,又把他扶了起来。

“大人放心,这事只有我们仨人知晓,我家大娘子也不是那种多舌的人。”

李知州心中的感激,无以言表,人到中年,他连家中老小都养活不起,真是惭愧。

吴二郎要留李知州在家用饭,李知州不肯,说是家中老小还在等米下锅,他怎好在这用饭。

冯氏得知李知州不在府中用饭,说什么都要走。

“妈妈,快去灶房,让胡娘子把做好的菜,都装到食盒里。

另外,再让她使唤几个人,去外面捡那上好的羊腿要两只,鸡鸭几只……”

冯氏对身旁的奶妈卢婆子说道,又让崔儿赶快去后院寻旺儿,让他把马车赶到灶房门口。

那边的梁堇刚把胡娘子要的鸡子买回来,就见灶房门口停着府里的马车。

胡娘子几人正在往马车上抬麻袋,这麻袋里装的是米。

“你可回来了,姑母让我去买五只鸡,五只鸭,我一个人去如何拿得动。”

红果攒着钱袋子,拉着刚把鸡子放下的梁堇又出去了。

马车走的是角门,怕走正门惹人注意,一趟拉不完,旺儿赶着马车,带着卢妈妈亲自去的李知州家里。

吴二郎放李知州归家时,东西已经全送到他家里去了。

“大娘子,今日多谢你。”

吴相公见屋里没人,就朝炕上的冯氏拱手作揖。

他手里没银钱,吃的都是冯氏的,如今冯氏又帮了他大忙,让他不知如何谢她。

“官人,你我夫妻,本是一体。

谢我便见外了。”

冯氏让他起身,别让丫头突然进来看见了。

吴二郎直起了身子,贴着冯氏在炕上坐下,

“李知州寻我们借粮这事,可不能让外人知晓了。”

“还用你嘱咐,我自是晓得的。”

冯氏跟前是一张炕几,炕几上摆着一匣子松子,上面又铺了张手绢,她剥好的松子就放在了手绢上面。

她捡起一颗松子仁,一边说,一边喂到吴二郎嘴边。

吴二郎那一本正经的脸上有些微红,瞅了一眼门口的布帘子,见没人这才吃了。

“青州的富商,手里都囤着米不肯放粮,青州的米价这般高,谁又能吃的起?

知州相公家都无米下锅,那些小民人家,又该怎麽办啊……”

吴二郎犯起了愁。

与外人说知州家里无米下锅,怕是那些人都不信。

他若是没有大娘子,怕是和李知州差不多,也要靠借粮度日。

他一个同知,一年的俸禄名义上有一百多贯钱,朝廷也赏了田,每年还有料钱,添支钱,折后在一起,瞧着多。

可这些银钱,还要拿去走动关系,到了年节,仅是与人送礼,都要送去一大半不止。

每隔三年还要回京述职,由汴京考察政绩的官员决定你去哪赴任。

吴相公若是一贯银钱都不送,是走不到如今这个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