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剑倚天 作品

第215章 儿时的情谊(第2页)

  侍卫秒懂,立即把刚刚烧好的水提了起来,然后来到诸葛瑾面前,给诸葛瑾倒上了茶,然后来到诸葛亮面前,也给诸葛亮倒上了茶。

  “出去吧,我与我哥哥闲谈一会。”诸葛亮冲着侍卫冷冷地说道。

  “是,军师。”侍卫说着,领命出去了。

  营帐内,只剩下诸葛亮和诸葛瑾兄弟二人。

  这一刻,气氛还是有点紧张,因为谈论的都是敏感话题,而且是必然有一方会不太喜欢的话题。

  “大哥,还记得小时候嘛?”诸葛亮岔开话题,满眼深情“那时候我们很开心,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我们诸葛家族也算是名门望族,自幼我们一起读书,写字,下田耕地,一起玩耍,那时候的时光真的很美。”

  诸葛亮的眼神中竟然满是憧憬和羡慕,只是小时候的时光再也回不去了,这一点他明白。

  当然,诸葛瑾也很清楚。

  诸葛瑾也是表情慢慢放松了下来,他也想起来小时候和弟弟一起玩耍的时光。

  小的时候,诸葛亮就是聪明决定,无论背书还是生活中的常识类题型,全是自己的弟弟诸葛亮拔得头筹。

  一个人是否成事,其实小的时候就已经能看出来了。

  诸葛瑾承认,自己在各方面都是比诸葛亮差一截,除了年纪比他大,其他的资历都不靠前。

  但是,有一点却是他们的童年生活,非常清贫,在诸葛亮三岁时母亲就死了,八岁时,父亲又死了,兄弟二人与族弟诸葛玄一起投靠叔父诸葛玄一起在荆州生活。

  也幸亏是叔父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才慢慢抚平了他们幼小心灵上的创伤。

  不过,那个时候,诸葛瑾与诸葛亮生活在一起,兄弟二人一起在田间地头上玩耍,经常下水捉鱼,上山砍柴,捕捉野兔等小动物,倒是过得也十分充实。

  只是,诸葛瑾年长诸葛亮几岁,诸葛亮还在隆中之时,孙权也曾经令人求贤,诸葛亮志向很高,一直没有统一,后来自己的哥哥诸葛瑾就投靠在东吴孙权的帐下,最终兄弟二人分道扬镳,现在是各为其主,分别辅助孙权和刘备。

  当然,兄弟二人的情谊是真的,这个是一万年都不会变的。

  诸葛亮一直以来都是想为国家出力,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主公,直到遇到了刘备,才知道遇到了今生的明主。

  刘备礼贤下士、宽以待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自己确实是恩重如山,从自己出山以来,一直重用诸葛亮,言听计从。

  今天的所有一切,其实都是诸葛亮与刘备故意为之。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必须有所作为,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刘备不愿意在别人的屋檐下苟延残喘,于是这才接任了荆州牧,打算以一己之力,打出一片天地来。

  屁股还没坐热,曹操找事,刘备只得亲自领着士兵北上迎战曹操,但是就在这个间隙孙权竟然背后捅刀。

  刘备怎么可能不恼他?

  刘备恼他就是对的,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主要是东吴的精锐此时已经严重受损,而且东吴的将士们士气萎靡不振,反而荆州这边,士气高昂,每一个人都想着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如此大好时机,正是用兵之际,所以刘备才会提出如此的苛刻条件。

  只是,这些,诸葛亮也好,刘备也罢,怎么可能会跟诸葛瑾说,更不会跟孙权说。

  既然孙权现在‘病’了,那刘备能做的,肯定不是把敌人放走,让他卧薪尝胆,然后养精蓄锐,下一次有机会了再背后捅刀。

  必须震慑他,让他知道厉害,让他明白大小王,大王永远是可以压制小王的。

  现在的刘备,在荆州地界,是绝对的大王,没有之一。

  刘备的志向高远,不仅仅是荆州,刘备志在天下。

  要抚慰天下受伤的百姓的心,统一天下,让社稷转危为安,让人民从此太平生活。

  这才是刘备的毕生所愿,当然有些话,刘备连诸葛亮都没说过。

  诸葛瑾也是陷入了沉思,这些刘备和诸葛亮的志向以及想法,诸葛瑾肯定是不得而知的。

  诸葛瑾也怀念小时候,现在诸葛瑾有点后悔了,怎么会和自己的弟弟辅佐的是两家诸侯,这以后兵戎相见是常有的事,该如何处理?

  自己一过来,弟弟就邀请了自己加入刘备麾下,但是诸葛瑾也是要脸面的人,忠臣自古不事二主。

  如果自己投降了刘备,以后有何颜面去见天下之人,悠悠众口该如何去堵?

  算了,先缓和一下气氛,既然弟弟提到了小时候的事,那就高兴一会,不说这些不开心的事。

  想到了这里,诸葛瑾也是破涕为笑“是啊,弟弟,小时候的事情确实很美妙,只是,都过去了。”

  “还记得有一次,你调皮去水里摸鱼,最后掉进了深坑,而你自小又不学游泳,当即就有了生命危险,我当时也很小,不知道该如何去救你,就胡乱地找了一根棍子,结果够不到。”

  诸葛亮听到这,也为之动容,自己那一次确实很危险,确实是自己的哥哥诸葛瑾不顾生死,救了自己。

  “还是大哥你最后把衣服脱了,然后接在绳子上面,我抓住了衣服,好不容易,您才把我拽上了岸。”

  “多亏了大哥,如果不是大哥,弟弟的命就没了。”

  诸葛亮眼眶通红,泪水夺眶而出,“哥哥,多谢您的救命之恩!”

  诸葛亮躬身跪下,给诸葛亮直接磕头谢恩。

  泪水顺着诸葛亮的脸颊,已经滴落在地上。

  诸葛亮这一刻是真的动情了,想起了往事,确实非常感激自己的哥哥。

  而且,哥哥率先去了东吴,而自己却辅佐刘皇叔,与哥哥南辕北辙。

  这一次,不如趁机让哥哥跟自己一起辅佐刘皇叔,以后兄弟之情可以继续。

  想到了这里,一个想法,在诸葛亮的脑海中开始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