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185 章 年代文结束

拿到了两家的股份之后,扶苏琢磨了一下觉得还不够。

毕竟他是要养全家的男人。

家里有十二个人,最起码要拿到十二家的股份吧?

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也没闲着,在城里到处跑。之前打听出来的消息,到了这个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哪里有什么企业,他心里门清。

秦政倒是在家待着,官方那头不用天天去,真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会主动上门的。

比如这天。

办公室的领导助理小林特意来了一趟。

上门拜访不好空手过来,打听到秦教授喜欢吃海鲜,特意带了些比较少见的海货过来。倒也不贵重,就是市场上不常卖,不过他有关系可以弄到一些。

秦政的目光扫过他拎来的海产。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秦政示意他坐:

“今天过来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荣禄过来把东西拎走,将空间留给他们两个谈正事。

小林嘿嘿一笑:

“教授,是这样的,您上次说的那个批发市场,我们上头商量过后觉得确实很有必要弄一个。但是吧,这个批发市场开起来,要派上用场,就得想想法子推广。()?()”

厦门这头经济才刚刚发展,说实在的领导们觉得批发市场现在就开起来有点早了。但是这种东西呢,又不能拖着不建,不然等别人先建起来了,自家就失了先机。

在现在的年代,什么都是稀罕东西。第一个建批发市场的城市,必然能出尽风头,把各地的个体商贩都吸引过来。

厦门想当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就得卡好时间点。

小林和秦政说起目前城里开起来的民营厂子,把刚刚才申请开始建厂房的都算上,一共也就二十来家。

毕竟能消息灵通到在政策下来之前就知道厦门是开放区的人,还是少数。大部分知道消息的,自己是没有心思开厂的。

那么其他人就只能等政策下不得还在纠结要不要试试呢。

厂子少,货源就少。

批发市场需要足够的货源,不然小打小闹开一个,没意思。

除了货源之外,还得有中间商,就是去批发市场开店的。这个好找,大不了各厂子自己安排个人过去。

小林皱眉说道:

“重点是小摊贩,数量不够。?()_[(.)]???#?#??()?()”

批发市场,走的是批发。中间商大宗批发,小摊贩小额批发。

其实就是给厂子提供一个中间人,这样厂子可以专心管生产,不用频繁接待那些过来只买几十件的小散户。

接待小散户对于大厂子来说是性价比非常低的事情,不仅是因为他们要的量少,重点是他们要的款式都是彼此不同的。

一个厂子一般不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刚起步的厂子还好,等以后扩大规模了,同样都是裤子,有好多款式。

结果一会儿

来一个要甲款式五十件的,一会儿来一个要乙款式一百件的。一天下来零零碎碎,还得专门安排个人处理这些事,不划算。()?()

和批发市场合作就不一样了。

☉想看无字惊鸿的《大秦地府日常》吗?请记住[]的域名[(.)]☉?☉$?$?☉

()?()

虽然一开始中间商需要各种款式都进一大堆,然后计算售卖速度。但这些都是中间商需要操心的事情,厂子只管生产就行。()?()

进入正轨之后,厂子只用按照中间商订购的大额数量来生产,省了很多麻烦。()?()

何况有些厂子全程用的机器都是同一套,生产别的款式就要在机器上调整一下。一次只生产几十条,为了几十条改来改去的太费劲了,但是几百上千条就不一样。

小林的意思是,别的东西都好解决,小摊贩不够才是最大的问题。

大部分小贩刚开始摆摊都是几十条几十条地进货,要支撑起批发市场的客流,平均下来得有多少个小贩才能显得市场热闹?

秦政懂了他的言下之意:

“刚刚开放市场,大家还太保守了。”

小林一拍大腿:

“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

前头的局势把大家弄怕了,就担心会有个反复。到时候再次算成分,这些搞小生意大生意的,给打成资本家,这谁不怕?

但是他们这些官方人员心里是清楚的,政策反复的概率不大。

别看目前只有四个经济特区,实际上整个粤闽两省都在开放的范围内。只是没有单独拎出来,说省内的其他城市也是开放特区而已。

小林认识周围城镇的同事,那边都说接到了通知,以后不抓摆摊卖东西的了。

也就是说,两省都是厦门的潜在市场。要是能吸引其他城市的个体户过来进货,那数量一定非常可观。

小林压低声音:

“这么多人来厦门,您想想能给厦门创造多少收益?”

哪怕里头九成的小贩都是进了货就走,他们过来进货得坐车吧?下了车得住招待所之类的地方吧?一个人要是拿货不方便,得请个三轮车师傅帮忙吧?一日三餐得在当地买着吃吧?

还有很多很多方方面面。

经济不就是这么“活”过来的?

秦政自然也懂这个道理。

但现在问题就卡在,怎么让大家相信政策不会反复,然后放心大胆地来厦门进货。

秦政眼眸眯起:

“这是舆论造势的范畴了。”

小林的心提了起来,担忧秦教授不懂这方面的问题。

秦政还是懂的。

都说秦梓桑擅长经济和舆论,经济就不说了,属于小太子自学成才。舆论造势这方面,还真不是纯自学。

太子殿下小的时候,他爹就在帮他营造人设了。

天下人是怎么知道太子扶苏仁善的?总不能是年幼的小太子自己布局的吧?

有些手段始皇帝陛下不是不会,他就是没对自己用,觉得没那个必要。

秦政觉得太子仁善就够了,秦王还是得威严一些,有张有弛搭配起他是暴君的事情。

这会儿小林过来求教,他很快就想到了一堆可行的操作。

清婉端着泡好的茶送过来,然后顺势在父亲身边坐下来,打算蹭个课听听。

秦政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没管她。

润了嗓子之后,他反问:

“谁说必须要把批发市场建起来,才能将名号打出去的?()?()”

小林一愣,什么意思?

清婉已经眼前一亮:

“父亲是说,先宣扬厦门要建造全国首个批发市场,目前正在建设当中。把消息闹得沸沸扬扬,让全国都知道这件事?()?()”

秦政颔首:

“不错,这叫宣传预热。()?()”

小林恍然大悟:

“我们可以说在建,什么时候建好,当然是看什么时候需要批发市场出现。?()_[(.)]???@?@??()?()”

清婉点头附和:

“这种是不是就是吊人胃口?一直说在准备批发市场,一直不开张。让大家特别期待,目光就会一直聚焦在这上头?”

秦政搁下茶盏:

“正是如此,期间可以隔一段时间在报纸上刊登一下批发市场的建造进度,不断地炒热这个话题。”

一件事情如果说完就丢开了,大家只会慢慢遗忘。但是隔三差五提起来说又有进度了,胃口就会一直被吊着。

厦门这么大张旗鼓地搞批发市场,不正是证明他们官方在背书,告诉大家政策不会反复,放心大胆地过来进货?

现在全国性质的报纸和广播还是有一些的,借用他们的渠道发声就行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报道一些私人企业的创立情况。在市内挑几家先进企业作为典型案例,说一说他们的创业心得、创业过程,激励其他人学习。”

这些民营企业就是积极分子,被作为正面典型得到了官方的推广,就能带动更多的人投入进来。

厦门的先天条件难道就比深圳差吗?

当然不是。

所以,只要厦门足够努力,以后的发展肯定不至于被甩开太远。

深圳占了珠三角的便宜,厦门没有个厦三角。但是不要忘了,和厦门隔海相望的还有大家心心念念的岛屿,这也是个战略要地呢。

虽然现在距离岛屿回归可能还有很久,但这是迟早的事情。到时候跨海大桥建立,哪怕不是直通厦门,也在厦门附近,会形成新的三角区。

这就是闽省发展的又一契机。

小林听得振奋:

“秦教授,你太厉害了!”

他是厦门本地人,当然希望家乡能发展得更好。谁不想当龙头老大呢,不拼一把就太遗憾了。

秦政又转头提起了另一件事:

“旅游业也可以搞起来了。过来次数多的外地人,哪怕之前一直忙着赚钱进货,来了这么多次,也总有想四处逛见识一下厦门风采的时候。”

“你们不是担心有些民众胆子小,不敢之间就过来进货吗?那就给他们有一个新的借口,让他们来厦门旅游。”

这样如果来了之后还是不敢进货回

去卖,好歹游玩了一圈,也不算是白来一趟。

而有些专门冲着旅游不定就能勾得一些人起了做生意的心思。

厦门本地的景点暂时不够怎么办?

这也好办,就看海嘛。

即便是闽省,也不是所有城市都临海的。常年不出远门的那些人,大概率也没看过海,还是很乐意去逛逛的。

这种景区就不要花什么钱去建设,对于现在还有点穷的官方来说非常合适。

何况厦门本地还有一些其他的天然景区,都是可以逛的。

小林手都写酸了:

“好好好,这个主意不错!?()?[(.)]★??╬?╬?()?()”

小林在秦政这里取了经之后,回去跟领导汇报了今天的谈话。

领导笑呵呵地说:

“既然要挑选合适的案例作为典型,不如就先选富强服装厂和百货商场这几个吧。()?()”

投桃报李,秦教授给了他们这么多帮助,他们当然要回馈一二。听说小秦教授持有他们的股份,一直在指导他们怎么经营,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不仅是因为教授这层关系,还因为父子俩很有本事。两个企业在他们的指导下肯定不会开到一半破产倒闭,以后事业一定蒸蒸日上。

找案例不就得找这种顺利经营前景大好的?不然找个半路破产的,这场布局就成为笑话了,反而打击大家的自信心。

做生意到底是有风险的,但宣传口肯定不能逮着风险宣传。

现在市场还没热起来,就先泼凉水,那不行。至少得等涌入的人多了,再报导一些失败案例,让没有这方面天赋的人别进来栽跟头。

领导让宣传部的下属去联络媒体。

扶苏这天恰好在富强服装厂进行指导,宣传口的人过来采访时,他也在场。

对方了些什么“没想到您也在这里()?()”

的场面话,很快就把气氛热起来了。

厂长若有所思。

他是没想到扶苏还认得经济开发部门的人,而且看样子还挺熟。顿时把对教授的重视程度又提高了一个档次,毕竟他自己也只是在这个部门有个还算熟悉的朋友罢了。

能让对方态度这么友善,教授这头的关系一定不简单。

来人说起了这次过来的目的。

厂长一听,更加确信了。

厦门这么多私营企业,怎么偏偏第一个挑中了他?里头肯定有别的关系在,比如看在教授的份上。

于是接下在教授的指导下他们厂子欣欣向荣一片大好,未来准备开拓哪些新产品。

他也无师自通学会了画大饼,把以后打算生产的文化衫之类的都拿出来说。

多好的机会,据说要上全国报纸呢,这还不赶紧打广告?

宣传口的工作人员也很满意。

一是厂长说的内容很有可写性,文章刊登出来绝对能因为

新奇有趣吸引一大批人的注意力,

说不定还能在全国引起轰动。

二是他们刚刚特意和扶苏打了个招呼,

就是想让厂长知道这次的机会是怎么来的。要是厂长没领悟到,

反而叫人糟心。

示好不就得这么示么?

干了好事不留名的是傻子,

所以工作人员选择当着扶苏的面暗示厂长,这代表着他们在给秦家做脸。

同时,他们也是在替秦家邀功。

不然回头总不能叫秦家的教授亲自去和厂长说,你有这个机会都是靠的我们,这不跟挟恩图报一样尴尬了?

那样办事就太不妥帖了,所以不如宣传口自己把事情揽过去,帮忙办得漂漂亮亮,皆大欢喜。

官场上的人啊,心眼都多,会来事。

扶苏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们一眼,心道难怪能在这么关键的时刻被调入经济开发部门工作。

没点能耐和关系,哪里能搭上这趟顺风车呢?肉眼可见的,以后他们这个部门会越来越吃香,受到同事的羡慕。

采访结束之后,工作人员特意邀请小秦教授去聊聊天,说有些问题想要请教。

扶苏也没拿乔,答应下来。

厂长纠结了一下没走,想听听聊什么。毕竟这可是开发部门,说不得有什么内幕消息呢。

幸运的是工作人员也没拦着他。

对方问扶苏:

“是这样的,我们这边宣传口接下来会隔一段时间报道一些先进分子。您对这些企业比较了解,希望您能推荐一些人选。”

扶苏闻弦歌而知雅意:

“厦门的先进同志确实还是少了些,不过你放心,这都是暂时的。我这些天也在指导一些同志,以后厦门会越来越好。”

工作人员眉开眼笑:

“那就麻烦您了。”

像这样厉害的教授专家,能多指点几个本地企业家那是再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