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 章 反思(第2页)
叶映洲竟有些赫然——他曾读遍古今志怪,以为世间事非黑即白,又与鹿闻笙他们经历过不少事情,自觉明悟了不少。
可此刻李清欢眼中的恐惧如此真实,像一面镜子照出他们的倨傲。
他们习惯了用“大义”做标尺,却忘了这把尺子丈量不了为人骨髓里的求生本能。
当浊浪河的冰水曾灌进李清欢的喉咙,当他指尖触碰到过肿胀的尸体,那些圣贤书里的“舍生取义”,又如何能轻易压过濒死时的彻骨寒意?
他们一直以为剑该砍向魔族、砍向敌人,却没想过有时也该劈开自己心里那道“非黑即白”的墙。
李清欢怕死没有错,就像当年在浊浪中抓住浮木的千万百姓一样,只想攥紧手里那点活着的希望。
无论是修士还是凡人,对生的眷恋本就刻在骨血里。
他们这些背负宗门使命的人,或许早已在斩妖除魔的热血里,忘了“贪生怕死”从来不是贬义词,而是每个生灵最原始的本能。
唐鹤想起鹿闻笙说过的话:正道之所以为正,不是因为趋利避害,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这‘为之’,不该是拿大义逼迫旁人赴死。
他看着李清欢袖口补丁叠补丁的襕衫,突然意识到,若是没个引导,他们一直以为自己在拯救苍生,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把苍生的苦衷踩在了脚下。
这老儒不是不愿牺牲,只是在洪水与瘟疫的阴影下,他对“生”的执念,早已长成了盘根错节的大树,难以轻易斩断。
唐鹤看着他佝偻的背脊,忽然明白,大儒也不是书本里那个超然物外的圣贤形象,而是个被现实压弯了腰的普通老人——他懂得圣贤之道,却也逃不过凡人的恐惧;他渴望青史留名,却更贪恋人间烟火。
这种在大义与求生之间的挣扎,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更真实,也更令人唏嘘。
似乎抓住了什么,他们眼底的光,除了破阵的决心,似乎还多了些东西——那是一种历经世事打磨后,对众生无奈的体谅,是在追求大道的路上,终于懂得弯下腰,听听凡人泥土里的叹息。
或许破阵的意义,从来不是让谁慷慨赴死,而是让每个像他这样曾被洪水淹没的人,能重新拾起对“生”的勇气,哪怕这勇气里,还带着对死亡的恐惧。
所求的“大义”,从来不是让谁去死,而是让人们,能有选择“生”的权利。
是了,所以面对正修,鹿闻笙才说的那番话,只是他们现在才真的明白。
或许,这就是鹿闻笙所说的“正道”——不是站在云端俯瞰众生,而是蹲在泥里,陪着凡人一起,把那些被洪水冲散的牵挂,重新拾起来,揣进怀里。
哪怕前路依旧布满荆棘,哪怕破阵的代价沉重如山,但至少此刻,他们懂得了如何让“大义”不再冰冷,如何让“牺牲”不再是逼迫,而是凡人与修士,在浊浪滔天的世道里,彼此扶持着,走向那可能存在的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