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米果 作品

第473章 儒家之道(二十八)

易:我说呢,从前君王那么不待见儒家,怎么后来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呢?合着经过董仲舒的魔改,儒家思想变成了“拥君、忠君”的思想,哪个君王不喜欢?当然要独尊儒术了。

老师,孔子是如何看待忠君问题的呢?

米:孔子忠的是道,如果君王有道,那就忠君,如果君王无道,孔子才不会迂腐地忠君呢。在孔子时代,象征着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还在位呢,孔子也没去伺候他啊。鲁王失道,怠于政事,孔子并没有忠守着鲁王,而是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寻找证道的机会去了。

别说是原儒了,就连先儒们也是忠道不忠君的,你想啊,如果儒生们忠于秦始皇,怎么可能遭受“焚书坑儒”之灾呢?

易:在董仲舒之后,儒家的日子才好过了。

米:好过的日子,是牺牲了原则换来的,好在原儒、先儒的经典都保存了下来,后世的儒生们也有自己的思悟,不会原样照搬三纲五常,这不就有了反对教条的“陆王心学”吗?

后来有人分析啊,那董仲舒也未必真想违背祖师爷的原则,而是想搞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划。当时的君王们不喜欢儒家,儒家的抱负再远大,施政治国的本领再高强,没有施展的机会也不行啊,所以董仲舒可能想到了这样一个主意:

自古以来,天是最大的,我提出君王的统治权由上天授予,君王肯定高兴。君王一高兴,我们儒生就会得到重视,然而上天从来不直接说话,有啥意思就用天象、灾变等事件暗示出来,君王不懂这些暗示是啥意思,怎么办?我们儒生就可以出来解释了,这样一来,我们儒生就成了上天的代言人,只要君王相信了君权神授,那以后就要听我们儒生的,我们让你好好工作,你敢不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