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章 大唐双龙传(门阀 上)
夕阳西沉,华灯初上。易华伟与单婉晶穿过城南繁华的街道,来到一座三层高的酒楼前。
酒楼门前悬挂着两串大红灯笼,照亮了匾额上“醉仙楼”三个鎏金大字。门廊下站着两名伙计,正殷勤地招呼往来的客人。
此刻易华伟已恢复本来面目,身着一件素白长袍,腰间系着银纹腰带,墨黑长发用一根玉簪松松束在脑后。面容清俊如玉,眉目间自有种难以言喻的威严气度。单婉晶跟在他身侧,褪去了白日那身便于行动的妆束,换上一袭淡青罗裙,外罩薄纱披帛。发髻高挽,露出线条优美的颈项,仅簪一支碧玉步摇。
两人刚踏入酒楼大门,原本喧闹的大厅陡然安静下来。正在拨弄算盘的账房先生手指停在算珠上,跑堂的伙计端着托盘愣在原地,几桌正在划拳饮酒的客人举着酒杯忘了放下。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聚焦在进门二人身上。
这寂静持续了约莫三次呼吸的时间,随后各种声响才重新响起,但明显压低了许多。不少食客仍不时偷眼打量,交头接耳。
一个机灵的伙计最先回过神,快步迎上前来,躬身道:“二位贵客楼上请?”
易华伟微微颔首。伙计赶紧在前引路,带着他们登上木质楼梯。
二楼比一楼清静些,用屏风隔出数个雅间,几个文人模样的食客正在吟诗作对。
三楼更为雅致,地面铺着竹席,仅设八个雅座,以镂空雕花木屏相隔。临窗的座位可俯瞰洛阳街景,远处皇宫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伙计引两人到最里侧临窗的雅座。这里视野极佳,可见洛水粼粼波光和点点灯火。桌上铺着素净的蓝布,中央一只白瓷瓶中插着几枝新鲜的桂花,淡香袭人。
易华伟在面窗的位置坐下,单婉晶则坐在他右侧,这个位置既便于观察整个楼层,又能注意到楼梯口的动静。
伙计递上菜单,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写着菜名。易华伟并未翻阅,只道:“四样招牌菜,一壶桂花酿。”
伙计躬身应下,退了下去。
单婉晶腰背挺直,目光扫过窗外洛水,伸手指向横跨河面的大桥:
“师父请看,此桥长达四十丈,宽可容八驾马车并行。桥墩以巨石砌成,耗工三千余人,费时两年有余。杨广当年为建此桥,强征民夫,致使数百人溺毙洛水。据说为了使洛阳符都城之实,那昏君从全国各地迁来了数万户富商巨贾,又将河南三千多家工艺户安置到郭城东南隅的洛河南岸十二坊居住,所以眼前才有此气象。”
易华伟顺着她所指的方向望去。桥上车马如织,行人往来,桥下舟船穿梭。
“杨广好大喜功,确有劳民伤财之实。”
易华伟执起茶盏,指尖轻抚盏沿:“然此桥连通南北,便利商旅,促进货物周转。若善加利用,每年可为洛阳增添数千贯税收。”
单婉晶微微侧首,碧玉步摇在耳畔轻晃:“师父的意思是,杨广虽暴虐,却也为后世留下了根基?”
“正是。”
易华伟放下茶盏,目光掠过窗外街市:“你看那南市货栈,可储粮万石;再看那洛口仓,能屯兵数千。这些都是杨广所建,如今却为王世充所用。”
伙计此时端菜上来,一盘清蒸鲈鱼热气腾腾,鱼身撒着葱丝姜末。单婉晶执筷为易华伟布菜,动作流畅自然。
“徒儿愚钝,”
她边布菜边道:“只看见杨广暴政害民,却未想到这些工程亦有其用。”
易华伟执筷尝了一口鱼肉,微微颔首:“为政者当放眼长远。杨广之失,在于急功近利,不惜民力。若能循序渐进,这些建设本可造福百姓。”
邻座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几个商人打扮的男子正举杯畅饮。单婉晶目光微凝,易华伟却恍若未闻,继续用膳。窗外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一队骑兵沿街驰过,铠甲在灯火映照下闪着寒光。百姓纷纷避让,摊贩匆忙收整货物。
“王世充的巡城卫队,”
单婉晶低声道:“每日申时增派一队,酉时再加一队。”
易华伟目光追随着远去的骑兵:“王世充治军严谨,却失之苛酷。士卒畏其威而不感其德,终非长久之计。”
伙计又送上两道菜:一碟炙羊肉,一碗莼菜羹。单婉晶为易华伟盛了半碗羹汤,自己却仍未动筷。
“师父请用。”她将汤碗轻推至易华伟面前。
易华伟执勺尝了一口,忽然道:“你可记得之前途经洛阳时的景象?”
单婉晶沉吟片刻:“当时城中萧条,商铺半数关门,流民露宿街头。洛水之上,浮尸时见。”
“再看今日。”易华伟目光扫过窗外繁华街市:“商铺林立,货殖流通,百姓面上少有饥色。”
单婉晶微微蹙眉:“但王世充横征暴敛,税赋较杨广时更重三分。”
“故而我说,他为政失之苛酷。”易华伟放下汤勺:“然其能在一团乱麻中重整秩序,恢复商贸,也算有几分能耐。”
邻座商人忽然提高声量,谈论起李阀近期的战事。
那几个商人显然已有几分醉意,其中一人拍案道:“李世民那小子确实厉害,浅水原一战,以少胜多,打得薛举溃不成军!”
另一人摇头晃脑:“但我听说他军中缺粮,若是冬日来临前攻不下长安,怕是要退兵。”
单婉晶目光微动,看向易华伟。易华伟却专注地用膳,仿佛对邻座谈话充耳不闻。
第三商人压低声量:“你们可知道,李阀与突厥人有勾结?据说始毕可汗送了三千匹战马给李渊……”
单婉晶的手指在桌下微微收紧。易华伟忽然放下筷子,发出轻微声响。
“饱了。”
他取过布巾拭手:“这些菜式,比之襄阳如何?”
单婉晶怔了怔,随即明白师父是在考校她。
“鲈鱼鲜美但火候稍过,羊肉香嫩却调味偏咸。若论厨艺,不如襄阳醉仙楼;若论食材,倒是新鲜上乘。”
易华伟颔首:“观察入微。可知为何?”
单婉晶思索片刻:“洛阳地处中原,四方食材汇集,故品质上乘。但战事频仍,厨子难免心浮气躁,故火候调味皆有偏差。”
“善。”
易华伟眼中掠过一丝赞许:“为政之道,亦如烹鲜。食材乃百姓民生,厨艺乃治国之术。杨广空有上好食材,却胡乱烹调;王世充技艺稍佳,却苛待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