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 崂山V神鳌
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种豆岂生麻?善恶如无罪福报,圣贤岂肯信服它。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
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犁头年年换,未见田中换烂泥。
苏小丫站在湖边,静静地凝视着那片平静如镜的湖水。然而,她内心的波澜却远非这湖面所能比拟。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她轻声呢喃着这句古老的箴言,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
尽管她尚未领悟到因果大道的真谛,但她深知因果的力量是无法忽视的。
修士们对于因果的敬畏,就如同凡人对于神灵的敬畏一般。
尤其是在对待凡人时,修士们更是小心翼翼,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去伤害他们。因为一旦与凡人结下因果,那么在渡劫之时,那可怕的劫雷便会毫不留情地直接清算,不死不休。
当然,邪修是个例外。
这些走投无路的人,由于修炼无望,便选择了歪门邪道,走上了与正道背道而驰的道路。他们早已注定无法飞升,所以对于因果的忌惮也就相对较少。
反正都是死,怎么死不是死。所以不管什么丧心病狂的修炼方法,能活一天算一天,能强一分是一分。
所以,邪教都是一些不择手段、罪大恶极之辈,死不足惜。
苏小丫自然不会对这些邪修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尤其是那个“邪神殿”,既然触了她的逆鳞,又怎么可能让他们安然无恙地继续作恶呢?
画面已经结束,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神鳌让自己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突破大乘期,且还是连续突破。
甚至,神鳌为了助力她突破,还耗费了日积月累好不容易累积起来的神力。如果不是苏小丫自己控制,她能直接突破到大乘期大圆满。
哎!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这句话如同晨钟暮鼓一般,在苏小丫的脑海中不断回响。如此巨大的因果,她实在不愿意欠着。
毕竟她向来对因果之事格外在意,从不轻易欠下他人人情——还起来太麻烦了。如果不能了结因果,想要渡劫飞升通过天道的雷劫清算,很难!
当然,虞书衡是个例外。她们注定要成为生死与共的伙伴。不仅如此,老白和老金(金龙)也同样如此。他们都是穿越而来的工具人一二三四号,彼此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同盟关系。
至于宇文章钰和白一一,苏小丫也并未过多担忧会欠下什么因果之类的。
毕竟,她对宇文章钰有救命之恩,如今大家不辞辛劳地走遍东海,只为帮助白一一寻找青丘。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朋友,而是一同历经风雨、生死与共的伙伴。在这条道路上,再去谈论因果,反而显得有些多余。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苏小丫最终还是决定帮助神鳌化形,助它重新踏上修炼之路。虽然这样做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后果,但她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至于后世是否会失去崂山,失去八仙过海的佳话,以及崂山道观是否会因此而消失,苏小丫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
毕竟,天下之大,道观众多,即便没有了崂山道观,还有龙虎山道观、武当山道观等等。
而且,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苏小丫甚至开始怀疑,崂山道观历经无数岁月,是否一直都不曾放弃,在默默地为复活神鳌而努力着。
据苏小丫所知,崂山道士法力无边,却只收有缘人。
当然,收徒标准可不低。想要拜入道观学习巫术,定要修心养性,心无杂念,只有通过考核,崂山道士才会收徒。
至于崂山道士,在蓝星最有名的就是『剪纸成月』、『箸化嫦娥』等故事。
传闻崂山道士陪两位客人饮酒。这时天色昏暗,还没点灯烛。
崂山道士直接用纸剪成一面圆镜,粘贴在墙壁上。不一会儿,如同明月照耀,满屋生辉,屋里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
众徒弟围绕侍候,忙个不停。
这时一位客人说:“今天这样的良宵美景真是快乐,大家不能不共享快乐。”
于是崂山道士从桌上取下一樽酒壶,分赏给徒弟们,并且嘱咐徒弟们尽情痛饮,一醉方休。
崂山道士的门徒有七八个人,一壶酒哪能个个喝得到?这时众门徒纷纷找杯子找碗,抢先喝酒,唯恐轮到自己时酒壶空了。然而来回地斟酒,壶中的酒却一点也不见减少。
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多谢主人赐给明月照耀,不过,像这样默默地饮酒,也未免太乏味了,为何不把嫦娥从月宫中请来?”
只见崂山道士将手中的筷子朝着空中抛去。不一会儿,便见一位美人从空中走出。开始还不满一尺,到了地上就与常人一般高了。她腰肢纤细,面容秀美,步履翩翩地跳起了霓裳羽衣舞。
过了一会儿,又歌唱道:“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
歌声清脆悠扬,如同洞箫中吹出的音响。歌唱完了,她轻盈旋转而上,一跃登上了桌子。大家正惊奇地注视着,那仙女已还原成一只筷子。
崂山道士和客人大笑起来。
又有一位客人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惜天下无不散的宴席,道友到月宫为我饯行,可好?”
于是三人移动酒席,渐渐进入月中。
众徒弟看三人坐在月光中饮酒,连胡须眉毛都看得清清楚楚。如同镜中的人影一样,无不艳羡。
明月西沉,夜色渐暗。
有一个门徒点上蜡进屋,却只见崂山道士一个人独坐桌旁,客不见踪影,桌上残羹剩菜还在。
回头再看墙上月亮,只是一张如同镜子大小的圆纸而已。
庄周梦蝶?蝶梦庄周?可见崂山道士道法不浅。
崂山道术源远流长,比较接地气的还有崂山道士张飞飞的传说。
张飞飞精通千年崂山道术,可以和自然界的万物进行心灵沟通,拥有呼风唤雨、移山填海、瞬间穿越千里之遥等神奇本领。
有一天,崂山附近的村庄发生了严重旱灾,庄稼凋零,家园荒芜。
村民们奔赴崂山求助,张飞飞深感他们的苦难,施展道术呼风唤雨,让村庄恢复了生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张飞飞还在村庄里设立道教学院,教授孩子们道教智慧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修养,帮助村庄逐渐走出贫困。
崂山道教一脉,修炼并非闭门独修,而是结合“济世利人”,比如李圆忠等道士在抗战中参与救亡,体现“道在人间”的理念;
部分道士通过开设道院、传授智慧、行医救人等方式,将修炼成果转化为对社会的贡献,实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从古至今崂山道教一直奉行“出世修炼”与“入世践行”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