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 问题可大了(第2页)
真要是楼氏步入火器时代,科技的体现不会只出现在武器上,届时一定是境内有火车在跑了。
既然有那些本事,为什么楼令不提前搞?这就涉及到一个很简单的要素,一切只因为之前楼氏的积累不够,作为晋国一员也不想展示。
楼令是晋国的中军将,他展示出来的新鲜玩意,很难免要或多或少分享给其他的卿位家族,哪怕是自己发明与创造一概不能完全吃独食。
变成楼氏是一国之主,有了什么成果一概是楼氏自家的事情,排除要开展的这个选项,其他国家就不能胡乱伸手。
当然了,楼氏是晋国一员的时候也是那样,只是同在一个国家,人情世故的处理没那么容易。
变成有各自的国家,转换为国与国的邦交,性质就是完全变了。
再来就是,楼氏有了自己的国家,想让什么资源变现就可以立刻做,任何的矿产与山川都是一国之君持有,晋天子最好少管闲事。
人类从始至终就是在“烧开水”、“扔石头”、“打结绳”的路线上攀爬,等蒸汽机被研究出来,接下来的科技进步只会更加高歌猛进。
没什么复杂的道理,简单因为蒸汽机的发明会推动工业化进程,为生产提供了稳定高效的机械动力,并引发了交通运输、能源利用等多领域的连锁变革,从而加速了科技的进步。
所以,知道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与大规模应用来作为开端了吗?
至于“扔石头”是什么?远古的人类丢石头,步入投矛、射箭,再到依靠火药射出弹丸,随后各种材料助力下的远程导弹等等,一概都是属于“扔石头”的一种科技攀爬。
那个“打结绳”就更简单,泛指文化与知识的传承。
楼令当然没有那么厉害,什么玩意都懂。
讲实在话,楼氏能够把可以用于书写的纸张制作出来,楼令只是提供了一个概念,真正努力的是其他更多的人。
而人类的科技进步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吗?明明材料已经达到标准,缺少的就是发明某件造物的灵感。
比如说,知道金属能够导电,也看到了天空的闪电,偏偏就是没有人想过驯服电和使用电,直至有那么一个人开头,他的事迹广为流传,自然会有人追随其后不断研究下去,直至真的完成。
无可避免的事情是某个阶段一定会碰上瓶颈,通常会出现在材料的制约上面。
例如太空电梯可不可行,起码要有合适的材料打造相关器械,才能进入下一步验证。而缺的恰恰就是打造太空电梯的材料。
楼令没有那个本事一个人带着楼氏或整个族群步入信息时代,他却是能够引领着楼氏率先步向第一次工业革命。
因此可以说,楼令是真的不愿意诸雄争锋过早到来,哪怕没有整合内部归属感和向心力的困扰,一样比其它势力更需要时间。
只是吧?楼令的提醒再一次让晋君周感到困惑。
类似的困惑晋君周已经有好多次,搞到彻底拿捏不准楼令到底是不是真的在为自己好了。
像往常那般,晋君周掩饰了自己的真实情绪,整个过程没有聊过公族封君的话题,倒是聊了不少范氏的事情。
士匄在一天前回到“新田”城内,听说还显得比较狼狈。
所谓的狼狈是,一伙人跟败兵似得。
要描述的话,靠双脚走路的人,每一个都是满小腿泥泞,一辆辆车架站满了泥巴,人是一个个看上去疲惫不堪。
冒雨赶路就是那个样子,真光鲜不到哪去。
回到“新田”的士匄并没有进行社交,倒是派人给楼令递了帖子,约定相见的时间,也说了见面要谈的事情。其一便是问道,再来则是士鲂要将封地迁到楚地的事情。
问道,问得不是玄玄乎乎的神技之类,想要求教的是关于堡垒推进战术。
至于士鲂要迁徙封地,当时不是楼令作为南征军的主帅吗?士匄找楼令了解一下,不算是主动让他人介入家族事务。
而士匄不是率军进行国战归来,也不是晋君周给召唤归来,真不用立刻找晋君周进行汇报。
楼令在合适的时间对晋君周告辞。
晋君周等楼令离开,马上找来宫城内的公族相关人员,要求他们赶紧联络各个封君,了解抢收的情况。
办完那些事情的晋君周命人找来名下的资产册子,计算需要拿出多少打发过来要饭的封君,又该给予认为还有救的封君家族多大力度的支持。
回到家的楼令暂时没有公务,待在书房继续整理将会用于着作的资料。
两天过后,士匄如约来访。
“这雨,怕是不那么好停了。”士匄见到楼令的面,第一句话不是问候。
是啊,雨还在继续下,在大雨、中雨、下雨的级别来回变换。
“我听说在‘新田’的列国众人,他们一直在饮宴。”楼令说道。
这也是真事。
现在的列国肯定愿意看到晋国倒霉,晋国越是倒霉他们就会越加开心。
士匄“呵呵”了两声,眼睛给眯了起来。
“用你的说法,一群冢中枯骨罢了。”士匄没有刻意阴森,语气听着就是那样。
要说倒霉,范氏近期就很倒霉,听不得其他人有高兴的事情。
楼令与士匄并肩来到会客的大厅,各自分别落座,等着待客的食物被端上来。
在这一段时间,楼令或士匄都没有开口说话。
楼令不需要表现得太热情,没话非要找话说。
士匄则是在进行酝酿,想着用什么样的口语当开启正题的开场白最好。
食物上齐,楼令率先邀请士匄先饮了一觞酒,再主动问道:“怎么会被鲜虞人逆推呢?”
士匄放下酒觞,就实说道:“是我太着急,也错估了鲜虞人的决心。”
“可以说得更详细一些吗?”楼令问道。
士匄既然过来求教,藏着掖着怎么来解决问题呢?
根据士匄说法,范氏在认为鲜虞已经失去反扑能力的时候,选择继续往前修筑兵堡,可是防卫力量变得松懈,以至于鲜虞集结大军逆推阶段,没有事先部署充足的兵力,导致一下子被往后逆推了十里。
事情肯定没有那么简单,只是大略上的脉搏不会有错。
在楼令听来,范氏变得松懈应该会有点,只不过一定是范氏在现阶段的余力不足了。
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家族奋战,尤其是士匄亲自在前线,其余人绝对会比为国家卖力更尽心,再是松懈也会有限。
楼氏跟范氏启动堡垒推进战略的时间相差不多,双方在事先的准备,以及集中起来的人力物力,差距方面只能说很大。并且两个家族对战略的实施部署,把控进度等等方面,只能说差距一样不小了。
说起来就是楼氏本来就想那么干,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积累资源,要调动什么人或多少人去义渠的前线,真正实施前的三年就开始在计划和准备;范氏是等从楼氏知道要干什么,一想认为是个好主意,事到临头才开始筹备物资和人手。
如果那样楼氏和范氏还显示不出差距,该是楼氏烂到什么程度?
只是呢,范氏所准备的物资和人手不能算少,尤其是动用的人手比楼氏要多。
那是可以理解的事情,说白了就是鲜虞离范氏的封地更近,可以说就在范氏核心封地边上,人手的调动更为容易,加上补给比楼氏简单,调动更多的人手不让人奇怪。
而奇怪的地方在于范氏可能估算错了不是人手越多越好,材料跟不上的前提下,人手多了反而是徒增消耗。
“我太心急了。”士匄事后肯定会进行反思,看着就是找到了问题所在:“遭到鲜虞人的欺骗,以为他们没有反扑的力量,过于冒进了!”
楼令刚才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解析,要说特别点到什么,只是根据范氏取得的战术,认为被消灭的鲜虞人数量并不到失去反扑能力的程度。
范氏一直在跟鲜虞人较量,算起来已经打打停停了将近二十年?几乎就是晋国向东扩张,范氏获得那一边的封地,双方就进入不断纠缠的交锋模式。
那二十年的时间里面,大多数时间是范氏势力范围内的各种狄人、戎人、杂胡暴起,搅得范氏无法安然生产;少数时间才是范氏集结私军去教训鲜虞一次,通常双方的交战人数,每一方出动的兵力不会破万。
用兵规模不大,对吧?
范氏没有大规模消灭过鲜虞人,同时过去交战的用兵规模不大,不就是鲜虞没有被放多少血嘛。
这样一来,士匄凭什么觉得近期消灭了两万多鲜虞人,一下子打得鲜虞没有还手之力了呢?
楼令跟士匄提到了对交战节奏的把控,只是没有亲自指挥,说再多也跟泛泛而谈差不多,能不能让士匄听懂有点不好说。
还真没有听懂的士匄选择牢牢记住,认为差不多了主动将话题转到士鲂要迁徙南下的事情上。
“这件事情我知道。”楼令非常严肃地说道:“不管上军将还是上军佐,他们想要迁徙南下,决不是我出的主意!”
“啊?上军将也要迁徙南下?”士匄到底是真不知道,还是假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