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另类版的以史为鉴
巡视“榆林”没什么好说,视察楼烦前线也只是视察,临近秋季时分,楼令回到了“太原”。 自从占领太原盆地并且筑城,楼令在“太原”待的时间很破碎,合起来估计不超过四年。
那是要么出征在外,不然就是待在“新田”办公。
创业之初,亦或在中枢的权力太重,确实都会是那样子。
只有不尴不尬或完全的边缘人,得以长期待在自家的“都”不动弹,比如晋厉公时期辞去卿位回去“邯郸”的邯郸旃。
现如今的“太原”有些不像一座农耕城池,远远就能够看到升向天际的各种颜色烟柱。那当然是烧煤冒出的黑烟或烧其它东西的水蒸气。
楼氏现在的状况跟工业革命之初的欧陆各国很相似,将与工业有关的产业链放在中枢或附近。
而汾水是被楼氏利用得很彻底的一条水系,不少河段还经过改造,使之水流速度带得动水利锻锤。
所以了,至少“太远”在目前还是楼氏绝对的核心所在,包括汾水流域的“平陵”和“瓜衍”,尤其是“平陵”这个楼令第一次获得的封地。
回到“太原”城内的楼令,他第一时间查阅堆积起来没有经过处理的文书。
一封封文书里面的内容都不一样,有楼氏内部汇报上来的信息,也有做某件事情等待后续的指示,自然少不了国家的公务了。
楼令对家族的发展一直存在计划,只要按部就班就很难出大错,只是难免面对某个项目遇到瓶颈停下来的情况。
在国家的公务方面,得益于春秋时期没有固定公廨的关系,有官职的人在哪里办公都行,特别是基本不怎么追求效率,一件事情可以拖几个月乃至几年再来完成。
效率这玩意,哪怕不是故意在拖,很多时候真的就是快不起来。
楼令有稍微改造晋国,可晋国真不是完全他说了算,已经在尽力改造,关乎效率则是成果有限。
毕竟,行政指令只是行政指令,要看得到指示的各个家族愿不愿意配合,又是花费多少精力去完成。
目前不能算是“家天下”的格局,没有官员会因为国家而拖慢自己家族的发展,包括国君都有自己的家族,一国之君也不会一心为国。
所以,反倒是某个家族一旦有了什么决心,各种效率会比国家的行政体系来得高效。
楼氏现下最重要的有两件,首先是安置楚地迁徙而来的人,再来才是针对义渠的战争。
安置迁徙而来的楚人,越快安置妥当,不止可以减少爆发动乱的可能,还会让各处的劳动力得到补充。
楼氏对义渠的战争已经开启了两年,过去的两年未能决出胜负,进入到堡垒推进的战略阶段,摆明并非愿意结束就可以很快看到结果。
“现在一个月能够打造多少套甲胄,它们的种类是什么;一个月能够出产多少武器,种类又是什么?”楼令将黑豚召唤过来,没有多余的废话直接提问。
在产能方面,楼氏每个月都在发生变化。
其实……,哪怕是没有增加产能,一样会是一直在发生变化,主要是受到天气以及劳动力调动的影响。
如果后世的人考古,还能够找到资料与证据,后人会发现楼氏公元前五百多年就已经在弄产业集中,出现了专门的工业园区大肆搞流水线作业,尤其是还大肆利用自然的伟力。
产业集中的好处不用多讲的吧?
然后,楼氏大肆应用水利锻锤,知道可以省去多少人力,又让效率增加多少倍吗?
黑豚在来的路上就思考楼令会问什么,记忆力不是多好,带上了相关的资料,拿出来正要回答,看到楼令招手示意,将带来的资料奉了上去。
能够自己看,不是为了摘出精要,还让别人口述,基本就是在浪费时间。
楼令与黑豚相识相知了大半辈子,不用时刻去刻意地彰显权威,能看当然是自己看了。
到现在,楼氏每一个月出产的甲胄平均在两千二百套,不算箭矢的各种武器合起来约一万八千。
这么少,配称得上高效?
可是,尽管看着不多,仍旧可以说是高效。
这是春秋时期啊!
强如郤氏这样的家族,不是刻意集中人手赶工,一个月能够制作出三百套甲胄都算多了;武器方面郤氏倒是可以出产得更多,可是一个月内想出产一万八千也有难度。
“数量达到预估的储存数字,减少相关的产量,只是人手不要浪费,改为生产铁锭。相关的皮革也进行储存。”楼令将册子重新交到黑豚的手上。
楼氏一直储存超过一万套的甲胄以及五万各种兵器,甚至箭矢都保持在十五万支的储备量。
那些储备的军需物资,当然是以备不时之需,更干脆来说就是不到危急时刻不会动用。
有储备武器装备,肯定少不了各种存粮,数量便是足够三万大军吃至少两年。
不是不想存更多的粮食,单纯就是粮食保存的难度太大,耗费也实在太高,存多了会造成过度的浪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要知道一点,即便是到了现代,怎么良好地来保存粮食都还是不小的难题。战略储备粮是一段时期一换,真不是将粮食放在那里就算完事了。 楼氏很少没有用兵的年份,各项开发都在启动,对粮食的消耗能低到哪去?
储备足够三万大军可以吃两年的粮食已经是楼氏的极限,那还是楼氏不断向外采买粮食,光搞自己生产属于是办不到。
而楼令跟每一个卿位家族关系正常显得很关键了。
郤至这里不用说,每年都有固定的交易额。
范氏近两年才减少出售给楼氏的粮食额度。
荀氏……,他们没有太好的粮食产区,能卖出的粮食不多,反而一直要向外采购。
以邯郸氏的封地和家族的规模,有余粮向外出售,基本被楼氏吃光了。
楼氏还有另一个采购粮食的渠道,也就是向一众公族采买。
实际上,一众公族封君每年出售给楼氏的粮食比郤氏要多,他们也更加舍得往外卖,再换取奢侈品给自己享受。
仅从公族封君这样的行为就能够看出一点,他们确实已经腐烂了。
毕竟,晋国可是一个军果主义的国家,和平的时间较少,几乎每年都在对外用兵,怎么可以缺了粮食呢。
只是从晋君周登位之后,晋国的公族封君历经“铜丘之战”就极少参加纳赋,生活变得越来越奢靡了。
在军果主义国家却不再参加国战,追求过更奢靡的生活,不是变得腐朽又是什么?
也是晋国的公族封君摆烂,搞得晋君周失去了最可靠的后援。
只不过,好像不能怪公族的封君摆烂?国家的权力被外姓所把持,小要求都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认定努力是在给他人做嫁衣。他们又没有那个实力干清君侧的事业,不摆烂还努力做什么。
晋君周当然有努力过,要命的结果是证实晋国的权力结构难以改变。
那不是在位的卿大夫拒绝公族封君上位,祁午担任卿大夫期间,公族真有机会证明自己,只是被全体公族搞砸了。
既然晋国公族真的不行,谈何将权力夺回去?从那之后,卿位家族的权力变得更加不可动摇,直接说就是伤到了晋国的国本,使之权力结构彻底失衡。
也就是晋国的卿大夫把持住了底线,或者说他们明白篡位的风险太高,互相制衡之下没有哪一个卿大夫可以在篡位后稳定局势,国祚才能够仍旧由原主来继承。
某种程度上来讲,卿位家族互相制衡,确实是保证了坐在君位上的人是原主一脉。等哪一天真变成哪一个卿位家族独大,篡位取代是必然的事情。
赵、魏、韩三家分裂晋国,其实是没得选择之下做了可以做的选项,最终有一家办到齐国田氏的成就,由哪一个国家还完成大一统不好说得很。
其实,楼令不是没有设想过不搞分封,玩到最后一家独大,最后搞篡位那一套。这才是多数掌握国家权力的穿越者,他们会做的事情。
问题是楼令不想赌,并且认为他这一代办不到,轮到后人去做有玩死楼氏的可能性,并且概率绝对不会低。
历史上的智氏很强,到晋国后期的智瑶掌权那一会,光智氏的实力就占了晋国的至少四成,加上附庸可能超过六成,结果还不是给玩翻了车。
那可是智氏看上去占了晋国六成的实力,晋国还是当时的当世霸主,随时可以拉出十五大军,极限动员可能达到三十万以上军队的超级强国,智氏的六成有多么强大,不难算清楚的吧?
现在的楼氏从各方面的数据来算,实力应该可以占晋国两成左右?这个是郤氏、范氏、荀氏等家族固然没有将冶铁搞明白,可是谁说装备青铜就是绝对落后呢。
楼氏加上奴隶的总人口超过八十万。
一样将奴隶算上,郤氏的总人口不会低于七十万,范氏应该有个五十万,荀氏少一些四十万。卿位家族中的邯郸氏最少,不会超过十六万。
看上去很没有用的晋国公族一众封君,他们手捏着超过百万的人口。
晋国剩下的人口由不是卿位家族和公室封君的其他贵族去分,数量应该有个一百二十万左右的样子。其中魏氏的人口可能在二十四万到二十七万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