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连续转场(第2页)

卿大夫打听消息便利,一来是他们背后的家族本身强大,再则便是身居高位易于过问。

更多的贵族,他们要打听什么事情,辗转不知道多少圈,可能也就打听到一些边角料。

“是不是可以添加一些家族?”中行吴见识到楼令干了初一,有那个胆子随同行了十五。

楼令笑着问道:“新军佐有什么提议?”

中行吴提了几个家族的名字,里面包括公族封君,再说道:“他们也有进取心,是不是应当给予机会?”

到他们的身份地位,谁的脑子里不该记住各个家族的分布?

楼令看向其他同僚。

以公谋私这种操作,其实在春秋时代不算什么,顶多就是被质疑操守,没有相关的律法约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们可是卿大夫,随随便便能够拉出数万私军,看上了哪一块地方没有明抢,说难听点就是坚守底线了。 明白过来的郤至和邯郸旃,他们给迁徙名单加了一些家族。

脑子里有各个家族分布图的楼令,一家又一家对上号,上了迁徙名单的家族,无一例外都是给卿位家族挡住路的那些。

楼令只将解氏和籍氏弄上迁徙名单,其他人至少是五个家族起步,对比起来还是楼令太保守了。

没有人坏楼令的盘算,他有意见也该按耐住。

毕竟,面子是互相给予的。

所以……,看吧,有权不说为所欲为,起码办起事来会非常方便。

“都在腾地方?什么时候我们坐下来,商议互相之间的封地置换。”郤至属于盖子掀开,不怕事大的人。

是啊,他们将那些家族弄上名单,的确是在腾地方。

要说起来,倒也不显得突兀。

晋国随时可以取代周王室,卿大夫是不是该考虑日后的封国呢?

很明显,他们可不愿意舍弃基业,跑到陌生的环境从零开始,谋求的是以手头的基业进行开局。

姬周分封之初,多数获得分封的诸侯就是带上队伍去到陌生环境创业,只有少量诸侯从周天子处继承封地。

而将晋国看作一个集团,卿位家族明显是占据了集团的股份,并且已经完全控股了集团下的一个个分公司。

那他们在集团拆分的时候,想着继续掌控属于自己的公司,有什么错吗?

真要说有什么错,历代晋国之君就不该给卿大夫发展壮大的机会,或者用其它的办法来保证国君手里的力量远超卿位家族。

郤至的提议让众人很感兴趣,只是这种事情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拿出方案。

随后,四名卿大夫一块入宫谒见晋君周,一起将赏赐方案敲定下来。

晋君周当然能够从迁徙名单察觉到异常,好几次用眼神向楼令求助。

楼令找到机会,用两人可以听到的声音说道:“固然各个家族都有私心,其实对君上不全是坏处。”

什么道理?

那不是晋君周拿魏氏当成棋子了吗?

同时,越多的家族去到楚地,楚地就更不容易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只要晋君周有本事,他可以让楚地的那些家族进行效忠,将楚地掌控成日后的直辖地。

这也就避免晋室取代周王室之后,落得跟周王室相同的局面。

周王室分封是将周边无法实际掌控的区域分封出去,期望诸侯能够为王室抵抗来犯之地,也导致了周王室没有了扩张的方向。

事实也是那样,不是没有周天子率军外出征讨,打赢了只是拿到战利品,土地则是落到诸侯手里。

那就变成周王室亲自管辖的范围一直就那么大,诸侯则是一再得到疆域的扩张,实力出现颠倒是迟早的事情。

晋君周不用再得到更多的提示了,有了一个支点就看到方向。

不过,晋君周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个道理就是楼令不可能无条件站在自己这一边。

关于这个道理,其实晋君周一直都明白,愿意寄托在一定的期盼上面而已。

翌日。

大朝会的日子下,许多亲自到场的有功之人被晋君周亲自点名,公布获得了什么样的赏赐。

能够出现在大朝会的大多数有功之人,他们本就有“大夫”的爵位,具备面见晋君周的资格。

本来只是准贵族的人,他们先在殿外等候,有人召唤才入殿接受赏赐。而能够进殿接受赏赐的理由是,他们会当场获得“大夫”的爵位,成为贵族阶层的一员了。

功劳不足以晋升“大夫”爵位的其余人,他们会拿到赏赐,只是不到参加大朝会的身份。

赏赐的一系列流程进行了一整天,真正落实下去需要的时间更久,拖拖拉拉几年都算正常。

能够上殿接受赏赐,代表至少他们所获得的赏赐公正,自然是表现得非常欢喜。

换而言之,可能出现争议的话,获得赏赐的人不会出现在大殿之上。

散朝之后,各自呼朋唤友,在“新田”有宅子就到自家设宴,只是临时待在“新田”则是找食肆安排。

楼令在入宫前已经跟几位同僚提到,散朝后特地找晋君周说明,不久后会离开“新田”一段时间,去哪则是根本不用告知。

怎么不说清楚?当然是避免节外生枝。

要不然的话,赶路期间遭到埋伏或刺杀,会弄得知情者都有嫌疑。

对于楼令出征归来就离开“新田”这回事,其余人心里早有准备。

家大业大却两年出征在外,回来之后怎么可能不去视察产业呢?

所以,不止楼令会走,另外的卿大夫或贵族也会从“新田”离开。

楼令没有直接前往秦地,先回去“太原”一趟。

抵达“太原”的楼令能看出娇姬做好了出远门的准备。这是楼令先前派回的人早一步到“太原”。

家主出征回到自家的“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们早就知道楼令南征取得辉煌胜利,明确知道会在什么时间归来,一定会准备盛大的欢迎仪式。 一次次的胜利会聚拢人心,使之治下的人紧密团结在家主左右。

要是对外的征战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得到实际好处的人,怎么会不念着家主的好呢?

所以吧,楼令回到“太原”办得第一件事情就是赏赐出征众人,再给没有出征的人漏出或多或少的好处。

这叫什么?叫与民同乐。

没僭越。

有封地,治下有人口,可以设立“家大夫”一职,能够私自制定家法(律法),与一国之君只差名号,其它没有区别。

娇姬得到的通知是去“新田”过日子,等楼令来“太原”得知会去秦地,看着就有点不乐意先去“新田”等着了。

“一起去秦地?也行。”楼令没有觉得什么不好的地方。

秦地归于楼氏统治已经有五年的时间,明确展现冥顽不明态度的人已经被陆陆续续清理,五六年的时间过去,愿意待着的原秦人也知道了楼氏的治理风格。

其实吧,现在无论是哪一国的普通黎庶,大多数根本不会对旧有统治者多么爱戴或怀念。可能原先吃不饱,换了个统治者就能够吃饱了呢?

要是打内战,一旦新的朝廷建立,无论是比以前好或坏,别看有些人哭天喊地或跳脚,大多数人其实是什么不会做。

面临外族侵略?一样是麻木活着的人更多,直至某天疼在自己身上才想着进行反抗。

在楼氏的统治之下,秦地的人真就比以前过得好,最为起码就是不用被动辄举全国之力,闹得一次次存粮见底了。

春秋时期的秦国屡次发动国战,少有没举全国之力的时候,偏偏大多数战役是战败的一方。

打赢了还能多少有些缴获,哪怕多数人无法获得分润,下一次被剥削的情况总会轻一些吧?

战败就是另一回事,不止付出全填了进去,还要面临下一波更严重的剥削。

千万别误会秦人比其他列国的人更爱国,春秋时期的秦人没有那种情操,到战国的秦人只是被利益所驱使。

或者应该说,一直到近现代之前,并没有爱国这种集体意识,家天下的格局下愿意战至最后一刻是效忠君王。

另外一点,其实秦地很多人是被周王室抛弃的周人,他们不算是被秦廷收留,顶多就是活在秦廷的统治之下。

要说秦廷有什么毛病,他们本身是游牧过活,一直到楼令将秦廷驱赶到西边之前,整个国家还是半游牧半农耕的状态。

遭到周王室抛弃的周人变成秦人约是两百多年的时间,要说全部不适应半农耕半游牧真不至于,只是不会全部的人都忘记自己的祖先是周人。

楼令带上娇姬,少不得沿途护卫的私军,以及带上一批资源,一个半月后来到“雍”的城外。

早早接到消息的楼小白带着福姬迎接。

福姬见到娇姬的第一句话,问道:“阿大没来?”

听得娇姬脸色沉了下去……

喜欢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请大家收藏:()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