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就是分赃不均(第2页)

等熊员成了楚国之君,能不能消除楚地的抵抗不好说,反正是可以搅乱一波人心。

若是楚地西北部的楚人不再众志成城,肯定打起来会变得更容易一些的吧?

如果晋国不想再对楚国西北部付诸武力,可以借由熊员的手,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啊。

由晋国来扶立熊员可不止在针对楚地西北部有用!

一旦晋国扶持熊员,会让他的身份变得非常复杂。

首先,熊员的储君之位来得合乎法统,真的是一点可以质疑的漏洞都没有。

可是晋国扶持熊员,哪怕熊员得位再正,历经过奇耻大辱的楚人,他们愿意效忠遭到晋国控制的熊员吗?

因此,熊员只要跟晋国扯上边,天然会遭到楚人的排斥。

要命的地方在于,楚人无法否认熊员是正牌储君的事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由于成分复杂,只要熊员坐在楚国之君的位置上,除非他摆脱晋国的控制,乃至于重创晋国一次,否则永远都要流言蜚语傍身了。 扶持傀儡?远古到春秋时期,玩过这一套的人不少。

所以,等楼令进一步解释,一下子就让郤至懂了。

“不管多少次,你总是能够震惊到我啊。”郤至讲得无比感慨。

都老哥们了,讲这些话,不尴尬的吗?

楼令赶紧改话题,说道:“上军将和上军佐诉求比较大,第一年由他们驻守南方。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是,尽快让熊员登上楚国之位。”

郤至历来不是一个拖拖拉拉的人,马上说道:“见君上去。”

他们原本在城外,入城再抵达宫城,见到了正在散步的晋君周。

身为人臣不能住在宫城。

晋周本就是一国之君,来到“郢”以胜利国之君的身份住进宫城,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南下随行之人,怎么可能缺了宦官、女官和寺人、宫女?

晋君周住进楚国宫城,该有的配套马上就有了。

该说不说,楚国这一边的风景确实要比晋国好。

晋君周最近时常会到宫城内的一栋竹楼游逛,好些时候在竹林里面一逛就是一整天。

君臣几个人此时就坐在竹楼的一个露天平台。

“楚国之君由寡人来扶着坐上君位?”晋君周能放光的话,一双眼睛就要发射激光了:“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啊!”

楚国之君由晋国之君来扶着上位,有比这个更能展现晋国之君胜利的光芒吗?

那样干还可以让晋国之君在列国获得极高的政治声望,加重列国的服从度。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春秋生人,晋君周还是接受单襄公的教育,哪怕到现在都还很是重视列国诸侯的看法。

晋君周很感激地看着楼令这位老丈人:“办!立刻就办!”

立刻就办也太着急了。

只是,楼令没有反驳,顺着晋君周的情绪聊下去。

这一聊,不免要聊到齐国、宋国等等国家。

“确认要讨伐宋国了吗?”晋君周其实不想在发动国战:“华元病逝之后,宋国已经有屈服的趋势,不是非要动用刀兵吧。”

晋国的卿位家族是怎么实力一再膨胀的?他们这些军头就是一次又一次对外征战获利,实力滚雪球似得膨胀起来。

其实,作为一国之君,国家对外获得胜利,一样可以得到各方面的分润。

问题是晋君周没有能够从晋厉公那里获得多少遗产,现有的多数都是在位期间慢慢累积。

那么一个几乎从零开始的积累过程,使得晋君周有了一定的资本,可是跟积累了百年以上的老牌卿位家族肯定没得比。

跟楼氏比?晋君周可是知道楼氏的发家过程,一样没有信心去比。

怎么来跟楼氏比,晋君周亲自率军征战吗?不说拉不拉得出军队,该问的问题是打谁,到底能不能打赢的事。

新的问题来了。

晋君周已经明显发现自己在对外征召的收益在下降。

南征军的收获一定很大,晋周作为一国之君得到了三万楚人,其它的战利品明显不对头。

其实,三万楚人已经很多。

然而,晋君周可是知道第一轮要送往晋地的楚国将近二十万,即便是迁徙期间出现损耗,三万也不足以抵消其它战利品的额度吧?

察觉到不对劲的晋君周并未发表什么言论。

肯定不是晋君周不想追究!

主要是什么?还是晋君周实力不足,担忧撕破脸之后,最终难堪的人还是自己。

已经出现卿大夫吞没收益的事情?哪怕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可以预见的情况是,日后晋君周的收益还是会继续减少,到底能够保留多少权益,得看一众卿大夫的胆子有多大了。

应得的收益断崖式减少?晋君周不想立刻对宋国开战,原因之一就是不想几个卿位家族再肥一波。

明明晋君周没有亲征,公族也没有出动,怎么征战所得的四成就是晋君周应得的收益了?

那涉及到了“名”与“器”的层次。

比如说,事实上是一名傀儡,可是坐在那一张宝座上,无论是不是名义上,他就是所有人的首脑。

只要晋人还认晋君周这位国君,一些权益就是他应得的。

比较不复杂的来说一说吧?

一个人的祖先建立了公司,公司是一个家族产业,一代代继承和发展下去,随后晋周获得了那一份遗产。

很多外雇或本族的员工世代在公司任职,他们是有原始股份,也将股份继承给了子孙。

到了晋周的这一代,公司里面的各级管理掌握了公司的很多股份,可是一旦晋周仍然是董事长。

要是晋周不爽,他至少有能力将公司搞破产,届时作为晋国的公司不存在,管理层自主组建公司,或是其它情况,不可能没有管理层利益受损的吧?

那么,公司有了盈利,就算是管理层得力创造的利润,是不是仍旧应该由董事长来分配收益,不是说各级管理私下侵占利益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是站在卿大夫的角度,他们也有那么做的理由。 晋君周虽然为君,但是祖辈的功劳也会被消磨殆尽,不能总是什么都不干,安坐着吃白食啊?

可以将晋国君臣当前视作分赃不均,有些人是一点不在乎,而有的人却是极其在意。

他们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认为自己压根没有什么错。

这种情况之下,弱小的晋君周选择忍耐,属于是一种绝对的理智。

“楚地西北部的战事并未结束,楚国的主力也健在。”晋君周先进行强调,最后才强调:“先安抚宋国,等解决了楚国,再找机会清算宋国。”

楼令笑着说道:“这一次灭掉楚国,可以说是一个意外。想要彻底解决楚国的难度非常大,哪怕最终可以完成,恐怕要花费至少十年的时间。”

十年还是楼令往少了说,晋国解决楚国之后,还要面临楚人的一再反扑,起码需要两三代人才会让楚地的反抗意志消失。

“十年!?那一会,我的骨头能敲鼓了。”郤至讲话有点大声。

楼令有些无奈地看向自己的好哥们,心想:“你可算是反应过来了。”

“只是……,君上说得也有道理。”郤至像是在思考,一小会之后看向楼令,问道:“有什么办法消灭楚国的主力?”

楼令想都没想,说道:“除非楚军来大江北岸战到最后一人,要不然……,楚军退往大江南岸,我们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实际上,我很乐于看到楚国向南扩张,最好是他们扩张到大海沿岸,并且成功在当地实施统治。”楼令补充道。

秦国在南方有经略计划,没有成功便亡国了。

后面是西汉扩张到海边,就此那里成为诸夏的固有疆域,往后历朝历代没有再大面积的丢失过。

可是呢,从秦朝开始经略,一直到隋朝年间才正儿八经地开发南边,并且仅限于东南一隅。

经过隋朝的发展,东南一隅有了鱼米之乡的称号,给后面历朝历代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李唐从未特别重视过江南一隅,到南宋那是不得不开发。

而开发岭南的朝代就在南宋,算是赵宋对诸夏文明的贡献之一。

楼令是真心想看到楚国在大江以南形成有效统治,最好是连岭南也一块收入囊中。

到时候,无论是晋国或哪一个国家横扫天下,统治起当地会更简单一些。

“没有水军,我们无法灭掉楚国。”楼令都忘记自己提过几次这个观点了。

晋君周想要问一问,是不是非得近期征讨宋国不可,想了想没有再问,转而问道:“吴国将楚军全部驱逐了吗?”

楼令与郤至对视了一眼,像是在问:没有告知君上吗?

要不怎么说晋君周像是虚君,卿大夫不转告,闹得晋君周什么都不知道。

晋君周也就是想转移话题才问了那么一句,没人回答一点都不在意,继续问道:“我们什么时候回本土?”

这是个好问题,只是楼令无法拿出精确的时间。

喜欢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请大家收藏:()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