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忠诚 作品

第830章 端了楚国都城?(第2页)

楼令说道:“应该的。”

当然不是在“邗”的晋军跑得干干净净,乃至于为了给予吴国境内的楚军保持压力,这一边的军队只能被抽调少数。

在“邗”的晋军仍旧需要大肆伐木砍竹来制造渡江工具,郤至带上本部向西进发,会合智罃和士鲂的这一支偏师,再一起向巢国逼近。

论殖民他国,现如今一定是楚国最为熟稔。他们从熊通僭越称王开始,进行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扩张,大半是先控制他国庙堂再实施吞并的步骤。

所以说,晋国不能简单的认为巢国成为楚国的附属国,也不能视为被楚国傀儡那么简单。

那一点很重要!

附属国和傀儡国有更多光复的可能性,所谓光复就是可以获得当地人的更多帮助。类如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他们能够快速站稳脚跟并向内陆挺进,离不开当地人对德军后勤线的破坏以及情报上的提供。

光复行动与入侵行动的本质区别,就是能不能得到当地人的支持。

晋国要光复巢国,以现如今的事实,当地能够进行配合的人只有贵族,跟普通黎庶真的很难有关系。

难道普通黎庶不能提供情报吗?讲事实就是很难。原因在于普通黎庶的活动区域相当有限,他们也很难接触到什么信息,更不具备主动去打听什么的条件。

那是什么情况?简单来说就是,问当地的气候,能够答得上来的普通黎庶估计也不多。

有那么严重或愚昧?事实是真的有。

从古典时代到封建时代,不止权力掌握在达官贵人手里面,知识也被他们所封锁。

而人类的信息传递绝对依赖文字记载,靠口口相传的话,可能传到第三个人就让原本的信息变得不再存在本意了。

一直到近现代,什么时候应该开展农耕,一样需要官方来进行通知。这也就等于哪怕是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大半辈子,该是对今夕是何年何月何日不了解,压根就不会知道。

也就是到进入电子时代,什么时候想看日子或时间很方便,要不然找个人问问今天是几号,一样有得是人不知道。

郤至与智罃、士鲂完成会合。

“中军佐怎么过来了?”智罃是真的不了解情况。

那是,楼令派人通知再让郤至率军出发很耽误时间,不如郤至直接过去。

郤至将改变行动方案的事情说出来。

“真的?!”智罃立刻惊喜了。

“上军的其他部队也过来,重新纳赋你们的直属之下,只是你们要听从我的指挥。”郤至说道。

智罃和士鲂立刻应道:“这是自然。”

话说,智罃在惊喜什么?他事先已经知道楼令让上军一块南下,有让智氏获利的意思。

这不是晋军被堵在大江北岸无法继续南进吗?不打起来,哪来俘虏和其它战利品的缴获。

改为实施西进威胁楚国本土的方案,楚国的主力在吴国境内,西进的晋军可不就能大肆收获了嘛。

士鲂的兴致也变得很高。

他们可不是应付式的出征,没有损失只是保底。

为什么到大一统王朝,明明麾下的军队是属于皇帝,很多将领还是能混就混?因为要看是谁当皇帝,庙堂又是哪一些人真正说了算。

比如说,要是在汉武帝和永乐帝当政时期做将军,他们会比谁都积极,除了汉武帝时期李广之外的人,玩命地想要建功立业。

李广迷路和失期只有一次,可是他错过了三次封侯的机会。有史学家猜测李广不封侯是为了待在陇右,让家族占住这个成型的丝绸之路当坐地虎。

为什么李敢可以封侯?因为他不是陇右李氏的继承人,所以封侯也不需要李氏从陇右搬离啊。

之所以会有史学家猜测李广故意不封侯的原因,在于李氏后续家主李陵也没有封侯。

要是换成崇祯帝?将军们做好了未必能够加官进爵或是获得赏赐,干得差了则是一定会被砍脑袋,自然是不做不错,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

春秋真不是那样。在当下谁都想创造收益,肯定是比混日子的人更加积极。

郤至带着上军走了,孤岛这一边的封锁不复存在。

他们闹出来的动静不小,对岸的楚军完全看在眼里。

等在“梅里”之外的楚军收到有一批晋军向西行军的消息,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天之久。

得知那个消息的楚军一众高层,瞬间面面相觑之余,一个个都能看出对方惊疑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