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操老大心了

任何一个势力别说是多面作战,连两线作战都应该避免。

战线越多的话,力量必定会遭到分散,并且需要注意的事项肯定多到夸张的程度,太让人忽略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了。

所以了,局势混乱的形势之下,尤其是行政乱七八糟,导致很多首脑往往在失败之后,他们都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出错,以至于劣势变得不可扭转。

楼令知道当前没多少人有明确的战略概念,只是没有想到连用最快的速度攻下“湛板”显得很重要都无人意识到。

联军就驻扎在“湛板”附近,等于“湛板”变成了一颗钉子,不将这一颗钉子拔除,他们有安全性可言吗?

“用快的速度,不计代价攻克‘湛板’。”楼令说道。

郤锜做出挑眉的举动,明显就是不理解为什么。

其余人大致上也是那种困惑。

难道是他们脑子有问题吗?能够管理那么庞大的家族,怎么可能智商存在缺陷。纯粹就是他们被旧有思维给禁锢了。

没有人打过这样的战争。

以往野战就是野战,城池的作用在野战中没有被发挥出来。

简单来说就是,问题不止出现在晋国君臣身上,每一个国家的君臣都没有打开战争新领域的大门。

拿使用电作为能源来说,?第一个发现电能源的人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大.伏特?。

伏特于1800年发明了伏打电池,这是第一种能够持续产生电的装置,采用了化学反应的原理,在两种不同金属之间分离出电荷?。

伏打电池的发明标志着电学的起源,使得人们开始研究电的性质和应用?。

随后,迈克尔.法拉第在1831年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发明了圆盘发电机。这是人类创造出的第一个发电机。

所以,在出现第一个发现并利用的人之前,人们知道有电,可是并不知道怎么利用。

其实各种应用都是那样,总需要有一个人去发现,他打开了新领域的大门,然后让世人从接受到觉得习以为常。

晋君周第一个回过神来,说道:“是啊,在楚军抵达之前,应该将‘湛板’先打下来。”

要不怎么说年轻人的脑子动得比较快呢?

陆陆续续反应过来的人,他们开始商讨应该怎么打。

“讨论这个做什么?上军将来负责攻克即可。”郤锜说得理所当然。

谁发现问题,由他去解决问题。这是晋国一贯的行政方针,也是在晋国实现阶级飞跃的最好渠道。

其他国家不一样,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他们身份或血统不够,想做事都做不起来。

因此,在晋国突破头顶天花板,真的就是比在列国容易。

早就发现这一点的楼令,他是拿晋国当成秦国前身来看待的。

秦国能够崛起,不正是从敢于用人开始的吗?秦廷比晋庭还要激进,注定了秦国的下场。

有一句叫“成也萧何败萧何”的话,其实应该先在李斯身上得到如此评价。

李斯的一纸逐客书制止了始皇帝驱逐外来之臣,也阻止了秦国的人才流失。

最后,秦国的灭亡跟李斯有没有关系?他这个丞相不跟赵高同谋,胡亥能否成功上位需要打问号。

当然了,扶苏继皇帝位能不能保住秦帝国,反正不会比胡亥继位更糟糕。

担任攻城指挥?楼令不会拒绝,只是设置前提条件。

“我需要调动任何一支军队的权限。”楼令说道。

郤锜并不认为这对郤氏是什么难题,只是明白需要得到士匄、中行偃和邯郸旃的认可。

这件事情很大!

首先,楼令是上军将,他除了可以调动楼氏的部队之外,连调动同军团的荀氏部队都需要获得中行偃的同意。

由楼令执掌的上军都是那样,何况是调动其他军团的部队。

“除此之外,我还需要调动各个家族匠人的权利。”楼令又说道。

士匄立刻说道:“范氏同意了。”

到现在,谁还不知道楼氏在各项领域的遥遥领先?自家的匠人去帮楼氏之主干活,怎么都要学到一些新招吧。

邯郸旃看士匄同意,跟随其后表示配合。

郤锜或郤至不需要特别表态,只需要对楼令点点头就行了。

“荀氏没有问题。”中行偃很是笑容可掬。

任务是由楼令接下,攻城主力肯定是来自上军的部队,不可能让中行偃置之事外。

有活干,并且显得很急迫,楼令和中行偃也就马上行动起来。

“我们需要打造攻城器械。”楼令与郤至、中行偃并肩而行,前往辎重营的所在。

中行偃问道:“有什么需要我来做吗?”

“上军佐负责调度物资,中军佐与列国沟通?”楼令用的是问句。

郤至是外交部长嘛。

攻城需要让来自列国的军队参与,自然需要郤至出面协调。

在后面,各个家族会派人过来让楼令领导。这些人担负的是负责协调的角色。

最重要的任务肯定是楼氏的人来负责,他们直接领导楼氏以及来自各个家族的匠人,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打造出一批攻城器械。

“每一个家族的匠人负责一部分,最后将打造好的部件进行组装。这样的作业,他们只是负责其中的一部分,无法掌控所有打造的步骤,无从进行模仿。”林姒摊开来讲。

这是什么?其实就是流水线作业。

“我们携带的各种床弩数量不多,需要趁机打造一批吗?”林姒问道。

像是攻城塔、云梯、投石车这种大型器械,一般就是要用的时候再临时进行打造,要不然带着会拖慢行军的速度。

楼氏有各种弩,称得上大型的便是床弩了。

床弩之中最大的家伙是三弓弩,款式可以往北宋靠。

楼氏对单兵弩的制造数量一直在增加,今次出动一个“师”纳赋,携带的各种单兵弩数量却是达到五千部之多。

当然,楼令可没有想过淘汰弓,只去使用弩。

这么说吧,训练一个弓兵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训练一名弩兵三天就够了。

可是,弩有弩的优越性。

不代表弩出现之后,弓就会变得一无是处。

弩最大优越性就是小孩子拿起来扣动扳机就能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