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地中海项目演习
此次行动不仅是对俄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的全面检验,更被视为对徐国局势的战略回应,其演习科目设置与装备运用引发国际军事观察家高度关注。
“涅佐夫元帅“号航母搭载的苏-33舰载战斗机与雅克-150垂直起降五代机形成空海联合作战节点。前者凭借1200公里作战半径构建远程制空权,后者通过短距起降能力实现快速前沿部署,两者配合形成“远近结合、攻防一体“的空中屏障。
4艘飓风级Aip潜艇采用“静默猎杀“战术,依托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Aip)实现72小时持续潜航。其装备的533毫米鱼雷与“口径“巡航导弹可对300公里内目标实施隐蔽打击,与“恰巴年科上将”号、“戈罗多维科夫上将”号万吨防空巡洋舰构成“水下暗箭+水面盾牌“的立体防御。
4艘现代级驱逐舰与4艘加尔级护卫舰组成两级突击梯队。前者凭借sA-n-7防空导弹与“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构建区域防空与反舰能力,后者通过x-35反舰导弹与卡-27反潜直升机执行中近程攻防任务。综合补给舰“奇克尔“号与医疗舰“列娜“号则保障后勤与伤员救治。
演习首日,编队进入预设“敌潜艇活动区“。卡-27直升机率先展开磁异常探测,发现模拟目标后,飓风级潜艇立即下潜至200米深度,采用“狼群战术“形成包围圈。
现代级驱逐舰释放声呐浮标,通过主被动联合探测锁定目标方位。随后,“恰巴年科“号巡洋舰发射rbu-6000反潜火箭,与潜艇发射的53-65k鱼雷形成“深弹封锁+鱼雷猎杀“的双重打击,成功“击沉“模拟敌潜艇。
次日,演习转入攻击科目。2艘飓风级潜艇在400米深度完成导弹预热后,同时发射2枚“口径“巡航导弹。导弹采用地形匹配制导技术,以亚音速掠海飞行,
在距目标80公里处启动末段机动,成功穿透由“希格斯夫“号两栖攻击舰模拟的敌方防空网,命中预设海岸目标。此次发射验证了俄潜艇从深海实施对陆精确打击的能力。
第三日,演习进入高强度对抗环节。编队以“戈罗多维科夫“号巡洋舰为防空指挥中心,构建由s-300f舰空导弹、“铠甲-“弹炮合一系统与电子战设备组成的三层防御网。
面对模拟敌方饱和攻击,防空系统采用“分波次拦截“策略:首波拦截由远程s-300f导弹完成,中程交由“道尔-“系统处理,近程则依靠“铠甲-“的30毫米机关炮与导弹组合。最终,编队成功拦截12枚模拟反舰导弹,拦截率达100%。
演习高潮出现在第四日。苏-33与雅克-150组成混合编队,执行“远洋制空“任务。苏-33凭借AL-31f发动机的推力矢量技术,在甲板短距起飞后迅速攀升至米高度,通过数据链接收预警机提供的空情信息。
雅克-150则从“希格斯夫“号两栖攻击舰起飞,利用垂直起降能力在低空实施隐蔽突防。对抗中,苏-33模拟发射r-77中距空空导弹,成功“击落“4架模拟敌机;雅克-150则通过低空掠海飞行,突破敌方防空圈,对地面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此次演习选址地中海东部,直接覆盖徐国沿海区域。通过展示航母编队的持续存在能力与多维度打击手段,俄国向北曰及地区国家传递明确信号:俄具备在热点地区实施军事干预的能力。
演习中潜艇发射的“口径“巡航导弹射程达2500公里,可覆盖中东大部分地区,进一步强化了俄国对徐国的战略支持。
雅克-150垂直起降战机的亮相再次引人注目。该机采用升力风扇与三轴承旋转喷管技术,实现短距起降与超音速飞行能力的结合。其搭载的主动相控阵雷达与pL-15中距导弹,使俄海军具备与未来的f-35b同等级的五代机作战能力。
此外,飓风级潜艇的Aip系统突破传统柴油潜艇续航限制,为俄海军水下力量注入新活力。
此次演习标志着俄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洋存在“的战略转型。通过多舰种协同、新质装备运用与高强度对抗训练,俄海军验证了其在地中海的作战体系完整性。
未来,随着雅克-150的批量服役与“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的部署,俄海军将进一步强化其全球投射能力。对于地区安全格局而言,俄海军的常态化存在或将重塑地中海力量平衡,引发新一轮军事技术竞争与战略博弈。
俄海军此次演习不仅是装备与战术的展示,更是地缘政治的生动注脚。在徐国危机持续、北曰东扩压力不减的背景下,俄通过军事行动宣示其大国地位与战略利益。
对于海军从业者而言,此次演习提供了多维度作战体系构建的实战范本,其装备迭代与战术创新值得深入研究。当“涅佐夫“号的甲板再次升起战机,地中海的波涛正见证着新时代的海洋权力重构。
1月20日,克里米半岛的深冬寒风中,一座横跨刻赤海峡的钢铁巨龙正式贯通。俄国杜玛议长尼古拉、乌国大统领季莫女士、总检察长波隆斯卡娅、克里米州长格里岑科共同执起金剪,为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未来意义的大桥剪下彩带。
这一时刻,不仅标志着欧亚大陆交通格局的深刻变革,更成为俄乌两国兄弟关系,互利共赢的象征性节点。克里米大桥全长19公里,采用双层结构设计,上层为双向四车道公路,下层铺设双线铁路,是欧洲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
其建设面临三大技术挑战:刻赤海峡强风与冰封环境、海底地质断层带的稳定性,以及生态敏感区的环保要求。工程团队采用“悬浮式桥墩”技术,通过可调节高度的液压装置应对冰层压力,同时引入欧盟环保标准,确保施工对黑海生态的影响降至最低。
从战略层面看,大桥的通车具有重大意义,经济整合方面,俄国与克里米的物流成本降低60%,乌国农产品经黑海港口至高加索地区的运输时间缩短48小时,形成“欧亚大陆桥”南线核心节点;
(本书内容纯属架空历史,不要过分解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