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0章 西市(第2页)
沙易则在看一本介绍唐代建筑的书,里面的插图是手绘的,详细地画出了唐代宫殿的结构,斗拱、飞檐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他指着其中一幅说:“你看这斗拱的结构,跟我们在大兴善寺看到的一模一样,榫卯结构严丝合缝,不用一根钉子就能撑起那么大的屋顶,古人的建筑智慧真是让人佩服,现在的建筑师都得好好学习。”
李辰对这些手工艺品和古籍兴趣不大,他更关注的是集市里的小吃,鼻子像小狗一样四处嗅着。他看到一家卖柿子饼的摊位,铁锅上的油滋滋作响,金黄的柿子饼在油锅里翻滚,像一个个小太阳,散发出甜甜的香味,带着柿子特有的果香。他忍不住买了一个,刚出锅的柿子饼烫得他左右手来回倒,吹了几口凉气才咬了一口,外酥里软,甜而不腻,柿子的香甜在嘴里化开,好吃得眯起了眼睛,嘴角还沾了点糖霜:“嗯,这比超市买的好吃多了,现炸的就是不一样,热乎乎的甜到心里了。”
张真元睡醒了,揉了揉眼睛,也加入了寻找美食的队伍,肚子里的馋虫早就被集市的香味勾出来了。他看到一家卖油茶麻花的摊位,一口大铜锅架在炉子上,里面的油茶冒着热气,老板正用长勺不停地搅拌,旁边的筐里放着金黄的麻花。他赶紧跑过去,嗓门洪亮:“老板,来两碗油茶麻花!多加麻花,多放芝麻!”老板是个憨厚的大叔,脸上堆着笑,系着的白围裙上沾了点油渍:“好嘞!马上就好!咱这油茶是用牛骨髓熬的,香得很!”不一会儿,两碗热气腾腾的油茶麻花就端了上来,里面的麻花泡得软软的,吸足了油茶的香味,油茶咸香浓郁,上面撒着芝麻和花生碎,张真元拿起勺子舀了一大口,烫得直吸气却舍不得停:“这才是正经的西安味道!比我在家喝的豆浆带劲多了!”
姜柏宸拉着白露的手,两人像散步一样慢慢逛着集市,手指偶尔轻轻摩挲。他们走到一家卖香囊的摊位前,摊位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香囊,用丝绸缝制而成,有绣着牡丹的、有绣着荷花的,还有绣着西安城墙的,颜色鲜艳,散发着淡淡的草药香。“这个香囊挺好看的,”姜柏宸拿起一个绣着并蒂莲的香囊,绿色的荷叶衬着粉色的莲花,针脚细密,“里面装的是艾草和薄荷,能驱蚊,夏天挂在包里正好,还能闻个香味。”白露点点头,拿过香囊放在鼻尖闻了闻,清新的香味带着点草木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嗯,味道很好闻,而且这莲花绣得真精致,像真的一样。”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像一个大大的蛋黄挂在天边,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集市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下班放学的本地人也加入了逛集市的队伍,叫卖声、欢笑声、音乐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交响曲,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老周在集市门口的茶馆里等着他们,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摇着一把蒲扇,看到众人过来,笑着招手:“逛累了吧?我点了壶茯茶,来尝尝,这茶解腻又消食,喝着舒坦。”
众人走进茶馆,里面古色古香的,八仙桌擦得锃亮,长条凳上铺着棉垫,墙上挂着几幅山水画,画的都是西安的名胜古迹。服务员端上一壶热气腾腾的茯茶,用紫砂壶装着,茶汤倒进茶杯里呈红褐色,像醇厚的红酒,散发着浓郁的枣香和茶香。老周给每个人倒了一杯,蒸汽在杯口缭绕:“这茯茶是西安的特产,用茯砖茶煮的,里面加了红枣、桂圆和枸杞,喝着暖身子,冬天喝最舒服,夏天喝也解腻。”
众人端起茶杯,杯壁暖暖的,轻轻抿了一口,茶汤醇厚甘甜,带着枣子的甜和茶叶的香,暖意顺着喉咙流下去,浑身的疲惫都消散了不少。张真元喝了两杯茶,打了个响亮的饱嗝,声音在安静的茶馆里格外清晰:“这茶真好喝,比饮料健康多了,回去的时候我得买点带回去给我爸妈尝尝,让他们也尝尝西安的味道。”
李辰也点头附和,手里转着茶杯:“确实不错,喝了之后感觉肚子不那么胀了,刚才吃的柿子饼和油茶麻花好像都消化了,这茶比消食片还管用。”
范成成喝着茶,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给大家讲起了西市的历史:“你们知道吗?隋唐时期的西市可热闹了,占地好几平方公里,有来自波斯、大食、日本的商人,卖珠宝的、卖香料的、卖丝绸的,应有尽有,光商铺就有几千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那时候这里车水马龙,晚上都灯火通明的。”他指着窗外的仿古建筑,“现在这些建筑都是按照当时的样子重建的,虽然没有当年那么繁华,但也能感受到一丝大唐的气息,想象一下当年的盛况。”
沙易拿出速写本,借着茶馆昏黄的灯光画起了集市的景象,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