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8章 太有意义了(第2页)
众人下了车,果然看到店门口排着不长不短的队,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个搪瓷碗,脸上带着期待的表情。店门是老式的木门,上面贴着红色的对联,虽然有些褪色,但依旧透着股喜庆。门口的炉子上炖着一大锅汤,锅盖掀开着,白色的热气“咕嘟咕嘟”地往上冒,带着股醇厚的香味,馋得张真元直咽口水。排队的时候,张真元跟前面的大叔聊了起来:“大叔,这家的葫芦头真有那么好吃?”大叔手里拿着个掰好的馍,笑着说:“小伙子,你算是来对地方了,这家店开了几十年了,我从小吃到大,这汤都是用大骨和鸡炖的,熬了整整一夜,鲜得很!”
终于轮到他们,老板娘是个利落的中年妇女,系着白色的围裙,手里拿着个大勺子,嗓门洪亮:“几位?要大碗还是小碗?掰馍还是机器绞?”“大碗!我们自己掰!”张真元抢着回答,眼睛盯着锅里翻滚的食材,里面有大肠、猪肚,还有各种香料,看得他眼花缭乱。
找了张桌子坐下,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个粗瓷大碗和一个干馍。“这掰馍也是有讲究的,”老周拿起馍示范着,“要掰成黄豆大小的块,这样才能吸足汤汁,太大了不入味,太小了容易烂。”
张真元拿起馍就开始掰,急急忙忙的,掰出来的馍块大小不一,有的像核桃,有的像米粒。李辰嘲笑他:“你这掰的是馍还是石头?这么大一块,老板娘看到都得哭。”张真元不服气:“能吃就行,讲究那么多干嘛。”说着把掰好的馍推给老板娘,老板娘看了一眼,笑着说:“小伙子,下次掰小点儿,不然煮不熟。”
等待的时间里,郑楷举着相机四处拍,一会儿拍墙上挂着的老照片,那是店主爷爷年轻时的样子,穿着白大褂在灶台前忙碌;一会儿拍老板娘舀汤的动作,勺子在锅里“哗啦”一声,盛满了各种食材。呵呵则在研究桌上的调料,醋瓶、油泼辣子、糖蒜摆得整整齐齐,她拿起糖蒜闻了闻,一股酸甜的味道扑鼻而来:“这糖蒜看着就好吃,一会儿得多放几瓣。”
很快,热气腾腾的葫芦头泡馍就端上来了,碗里的汤呈乳白色,上面飘着一层红油,撒着翠绿的香菜和葱花。大肠和猪肚炖得软烂,入口即化,馍块吸足了汤汁,变得胖乎乎的。张真元拿起筷子就夹了一大口,烫得他“嘶嘶”直吸气,却还是停不下来:“太好吃了!这汤太鲜了,比昨天的羊肉泡馍还鲜!”
李辰也尝了一口,眼睛一亮:“确实不错,这大肠处理得很干净,一点腥味都没有,还带着股香味。”他舀了一勺汤喝下去,暖暖的汤汁顺着喉咙流下去,浑身都舒服了。
范成成吃得很斯文,他先喝了口汤,然后慢慢吃馍,嘴里还念叨着:“这汤里肯定放了八角、桂皮、香叶,还有可能放了草果,不然不会这么香。古代的人真是聪明,能想出这么好吃的做法。”
沙易一边吃一边在速写本上画着碗里的泡馍,寥寥几笔就把那诱人的样子画了出来,他抬头问老板娘:“阿姨,这葫芦头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因为长得像葫芦?”老板娘笑着说:“小伙子,你真聪明,以前这道菜是用猪大肠的一段,形状像葫芦,所以叫葫芦头。”
雨琪和白露喜欢吃里面的蔬菜,木耳、黄花菜、粉丝吸足了汤汁,味道鲜美。雨琪夹起一根粉丝,“吸溜”一声吸进嘴里,笑着说:“这粉丝滑溜溜的,太好吃了,比我在家吃的粉丝好吃多了。”白露则把糖蒜泡在汤里,酸甜的味道和鲜美的汤汁融合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
姜柏宸给白露夹了块猪肚,柔声说:“多吃点,这猪肚有营养,炖得这么烂,好消化。”白露点点头,把猪肚放进嘴里,眼睛弯成了月牙:“你也吃,别光顾着给我夹。”两人相视一笑,空气里都弥漫着甜甜的味道。
张真元吃得最快,一碗泡馍很快就见了底,他又加了些汤,把剩下的馍块泡进去,连汤带水吃得干干净净,碗底都能照出人影了。他拍了拍肚子,满足地说:“太撑了,这一碗顶三碗饭,晚上都不用吃了。”
老板娘端着汤过来,看到他的空碗,笑着说:“小伙子饭量不小啊,要不要再来一碗?”张真元赶紧摆手:“不了不了,再吃就走不动路了,下次来一定再吃。”
吃饱喝足,众人坐在店里休息,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老周付了钱,老板娘还送了他们几瓣糖蒜:“路上吃,解腻。”众人谢过老板娘,笑着往外走。
张真元边走边打嗝,嘴里还念叨着:“这葫芦头泡馍真是名不虚传,比我想象的好吃多了,下次来西安一定还吃。”李辰拍了他一下:“就知道吃,你这趟西安之旅怕是要胖十斤。”张真元嘿嘿一笑:“胖也值了,这么多好吃的,不吃可惜了。”
众人沿着巷子往回走,肚子吃得鼓鼓的,脚步都慢了下来。路边的月季花开得更艳了,孩子们还在踢毽子,卖水果的小贩已经推着车走远了,只剩下吆喝声在巷子里回荡。郑楷举着相机拍了张巷子的照片,照片里阳光正好,岁月静好,像一幅温暖的画。
大巴车缓缓驶离巷子,车窗外的街景又变得热闹起来,有骑着自行车的上班族,有提着菜篮的老奶奶,还有追着公交车跑的学生。众人靠在座椅上,摸着鼓鼓的肚子,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范成成在给大家讲葫芦头泡馍的历史,说这道菜在唐代就有了,以前是皇家美食;张真元则在打盹,嘴角还带着油渍,大概是梦到了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