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弄沫 作品

第1388章 不是老了是什么?

第1388章 不是老了是什么

“且不说威力够不够,就是拉过去人家也得会用才行啊。”

徐斯年好笑地摇了摇头,看着冰冻的海面说道:“还是低调一点好,周围多少双眼睛看着呢,你要把厨房五金变成拆楼兵器,那咱们这煤气罐就别想出口了。”

“真如报纸上说的那般,十年一劫,咱们这营城港区也应该早做准备啊。”

用煤气罐大炮开冰自然是李学武的异想天开,可也是他跟徐斯年开玩笑呢,这玩意儿就不可能在内地炸响,否则……

不过他对这次的自然灾害还是颇为警惕的,尤其是营城港正在建设施工。

你说他马后炮,此前营城港区建设的时候没有经过论证吗

论证了,当然有相关的勘查和调研,也包括水文气候,但这不是绝对的。

报纸上所说的十年一劫也并不准确,是依照历史上出现冰灾的大概时间统计判断的。可能时间线拉了三百年,总计出现三十次大小冰灾,结果便是十年一次。

这玩意儿真没个准,反正后世李学武是没听过渤海湾还有这样的新闻。

不过他在航运和港口管理方面是个小白,也有可能是他的知识面狭窄,不知道后来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严重情况。

依照后世的科技发展能力,就算出现了这样的冰灾状况,也有足够的破冰船来保证港口的正常运营。

不过说到破冰船,这玩意儿还真是第一次出现在了李学武的关注范围之内。

倒也不是他想出一出是一出,见这个时候要用破冰船了才想着让营城造船厂研发设计生产破冰船,而是他想到渔船。

“货船都出不去,渔船就更别想出去了吧”李学武转身看向徐斯年,以及他身后跟着的造船厂和营城港区建设部门负责人问道:“往年都是怎么处理的”

“往年往年也没有这么严重啊。”

徐斯年苦笑,看着他说道:“你当渤海湾是澡堂子呢,说冻上就冻上。”

“确实没有这般严重。”

营城船舶管委会副主任宋和平笑着补充道:“咱们厂生产的渔船体量太小,完全禁不起这样的自然灾害。”

“所以想都不用想,这个样的气候之下完全没有出去的机会了呗。”

李学武抬了抬眉毛,道:“这渤海湾不是澡堂子,是沿海居民的海产来源地啊,有没有想过在渔船领域搞点名堂。”

他手指点了点跟在最后的营城船舶副总设计师朱超英,这位还是去年集团评选出来的十朵金之一呢。

看她的名字就知道这位同志有多么厉害了,生下来就带有艰巨的使命。

当然了,这只是一句玩笑,不过朱超英能担任营城船舶的副总设计师也充分证明了她的设计水平和工作能力。

李学武能点到她,也正是出于对她能力的信任,也对极限环境下的船舶设计和实验充满了兴趣。

如果营城船舶能攻克渔船的极限环境生存能力,那在国内渔业船舶市场的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样的,如果渔船都能实现这一目标,那接下来就能研究货船以及……

未来国际航运将是一个大市场,世界各国对自己的领海属权越来越关注。地球村的概念终究会被提出来,到那个时候全世界造船业竞争该如何的激烈。

营城船舶想要持续发展,在国内、在国际,至少要在东北亚和东南亚站稳脚跟,就不得不未雨绸缪。

这种谋划受时代发展的桎梏,受认知和眼界的影响,徐斯年等人或许看不出来,算计不了那么多,但李学武得想到。

他是集团在辽东工业的负责人,负责的正是这艘大船的航向。

有的时候领导布置工作并不需要耳提面命,手把手指导,只需要提纲挈领,揪住线头往起拉就行了,

就像此时李学武提到渔船制造领域再发展的新思路,无论是副总工程师朱超英,还是主管工业制造的宋和平,都已经同徐斯年一样,开始了深度的思考。

而提出未来发展思路,引起思维转变的李学武却没有往下思考,因为他不懂造船,也不懂港口运营,想多了也没用。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他要是说错了,那他说的做。

“我在钢城工业区转了快二十天。”李学武双手插在大衣兜里往回走,一行人跟在他的身后,侧耳倾听他的话语。

实在是码头工地上风大,要是不仔细听,或许只有徐斯年几人能听得见。

领导下来调研哪里会说废话,尤其是李学武这样的实干家,字字珠玑。

“你们应该听到了一些风声吧”

李学武回过头,眼神玩味地扫了几人一眼,道:“是不是,徐主任。”

“呵呵,没人给我打电话。”

徐斯年的回答一贯是顾左右而言他,这会儿面对李学武的问题他只是笑着回应道:“您多给我们提宝贵意见,我们一定虚心接受,积极整改,绝不让您失望。”

“拿话堵我没有用,我不吃这一套,你应该知道我的脾气。”

李学武轻松地笑着,抬手拍了拍徐斯年的胳膊,继续往前走。他边走边说道:“二十天的时间走访和调研,我不说问题发现了多少,就是这股子干工作的劲儿,我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头。”

“徐主任,你在营城已经四年了,在辽东工业区也有四年了,你帮我想想。”

他又回头看了一眼徐斯年说道:“到底是哪里不对头,我怎么就想不到呢。”

“哎——秘书长水平高,能力高,这要求自然就高嘛——”

徐斯年拍了拍巴掌,笑着说道:“别人怎么样我不管,我反正是坚决服从集团命令和领导,一心跟着组织走的。”

“哎——”李学武也学着他的语调抬起手点了点他道:“你徐主任到了营城以后别的方面进步不大,这扯淡的能力可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了——”

“哈哈哈——”

——

李学武在钢城工业区调研期间如何表现早就传遍了整个集团,更别说营城了。

徐斯年并未表现出过分的担忧和紧张,李学武早就同他们吹过风了。

那顿酒也不是白喝的,先礼后兵也好,先声夺人也罢,都是正大光明的。

至少到现在李学武并未对集团在辽东的各工业企业表现出过分的干涉欲望。

不要说什么攘外必先安内,就冶金厂那几个小卡拉米哪里够李学武收拾的。

既然从一开始李学武就没打算收拾他们,也就不会再来找他们的后账。

从前如何都已经不论,李学武再去厂里调研,那就是工作。

就事论事,他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只针对他们的工作和业务,再没有其他。

从这一点看,徐斯年在心里是很佩服他的,也很认同他的行事手段。

在思想上高度统一了各工业企业负责人的工作思路,消除了他们的防范心理。

只要把话说明白了,他们就不会往歪处想,李学武再说工作也就方便了许多。

就像现在,李学武来营城船舶调研,看了在造船坞、看了加工车间、看了工人宿舍等等区域,有问题都是当时就讲的。

营城船舶主要班子成员足足陪着他转了一整天,又在晚上召开了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李学武先是向营城船舶的干部们传达了集团的新年问候,而后又向他们宣贯了近期集团的思想工作要求。

这该有的套路完成以后,他才就营城船舶和港区建设施工提出了疑问和意见。

他的问题有的是早就准备好的,有的是现场发现的,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当然了,他只是问的多,讲的少,座谈会上的气氛一直都很热烈。

他来营城的次数并不算少,营城船舶和港区的干部对他也不陌生。

关于他来辽东工作的思路和要求是大家较为关心的,也开年以后最关注的话题。

李学武并不是故作深沉,对自己的工作思路闭门造车,而是不知从何说起。

他也向在场的干部们强调了自己对营城船舶和港区的希望,并解释了自己要尽快完成调研工作,总结出工作思路报告。

这份严谨和坦诚并不使人生厌,反而让在场的众人重新认识了他这位秘书长。

工作上守规矩,重程序,做人更是温煦宽和看重信誉,是难得的好领导。

好领导这个评价是怎么得出来的,恐怕还跟肚子里没来得及消化的饺子有关系。

吃人家的嘴短嘛——

李学武在座谈会结束的时候针对大家的发言以及自己的理解特别强调了一点。

这一点也是集团一以贯之,坚持推进的以科学发展观,事实求实的工作思想。

他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了集团管委会主任李怀德同志在红星联合广播电台新年贺词中所强调的“科学发展就是企业进步的核心动力”一言。

什么是科学发展,座谈会上的干部们早就学习过,也早就在工作中实践过了。

李怀德老调重弹,李学武着重强调,可见集团对技术变革、工业变革和人事变革在集团未来发展工作中的关注和希望。

李学武不是在拍李怀德的马屁,他讲的都是干货。虽然老李的发言稿不是他写的,可集团思想工作核心文件是他写的。

他在营城船舶和港区干部座谈会上强调科学发展观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思路是有目的的,也是从侧面透露了他的工作思路。

虽然新年已过,可李学武到辽东工作的时间尚短,不好在这种场合说集团在辽东的工业企业干部有点成绩就翘尾巴了。

这不好,有些武断了,也会伤了同志们的革命热情和工作热情。

这也是李学武在调研过程中看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浮躁的思想,浮夸的工作后,用玩笑的语气给徐斯年提了个醒。

他在码头上问徐斯年企业职工工作劲头有些不对劲,目的就在于此。

他会不知道哪里不对劲

他都能看得出来,徐斯年看不出来

如果徐斯年都能看得出来,那营城船舶和港区的班子成员能不能看得出来。

到底是看不出来,还是看出来了不愿意承认,不愿意破坏这种虚伪又虚假的工作氛围。

李学武早就提醒过他了,在工作和业务上他的眼睛里不揉沙子。

以前董文学如何管理辽东工业他不管,也没法管,但现在是他坐在这个位置了。

对他们这些负责人可以怀柔,对

当然了,他不会主动插手各工业企业的管理,但问题解决不了,骄奢的思维扭转不过来,那个时候就别怪他来硬的了。

这就是在逼着徐斯年等人对内开刀,刮骨疗毒,总不能等他亲自动手。

所以下午的调研徐斯年虽然用一句玩笑将他的话遮掩过去了,可晚上的座谈会他不敢有任何的侥幸。

幸好李学武给他留了面子,也留了几分余地,只侧面地强调了集团的工作。

面子给到他了,如何做,做到何种地步就全看他的自觉性了。

徐斯年等人也完全可以这么理解,对于李学武的要求能完成多少,就能得到他多少支持,是在集团管委会上的支持。

明年是红星厂正式实现集团化的最后一年,也是三年计划的总结之年。到时候集团管理层要正式确定职级结构,之于他们也是一次重新调整的重要机遇。

李学武作为辽东工业的主要负责人,他对众人在工作上的评价也至关重要。

这一次能否迈出一步,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一步迈出去了,前途豁然开朗,正处到副局的天板打开,他们重新收获希望。

这一步迈不出去,大概率再干一届就等着回京或者退二线吧,集团也不会再给他们机会,一代新人胜旧人啊。

两年前李怀德或许还会念旧情,原红星厂的干部全都安排在了关键位置。

两年时间一过,李主任在人事工作上的影响力已经被削弱,再加上部里不断下派干部掺沙子,这集团管理层早就变天。

就算李主任想要支持他们,可也后继乏力,只能靠他们自己努力。

再说了,李主任能挺得过明年,在集团一把手的位置上最多也就再干两届。

七年时间谁敢保证集团的组织生态格局不会发生变化,李主任的心思不会变

七年以后,十七家企业兼并进来的干部也在集团工作十年了,哪里还有亲疏远近,都是集团的干部啊。

所以说时间越久,他们作为红星厂干部的光环越弱,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

李学武在接班人的竞争中有着绝对的年龄优势,更有着工作能力上的优势。

可以预见的,红星钢铁集团的未来还在李学武的身上,就连李主任都这么觉得,他们又怎么好违背李学武的意愿。

这个时候不仅仅徐斯年要思考,营城船舶和港区的干部也在思考。

能抱住这条大腿,努力在集团工业发展过程中崭露头角,一定有机会得到他的青睐和信任,从此平步青云。

这又是李学武的一记阳谋,既收获了辽东干部们的支持,又给予了他们希望。

你要问他们为什么干工作,干事业,他们可以喊着为人民服务,为红星钢铁集团发展奉献青春,但实际一点呢

李学武在大环境之下不可能开先河给他们物质奖励,那就要强调精神刺激。

荣耀、职级、待遇,这些才是集团干部们持之以恒追求的核心动力。

现阶段他们在想李学武想要什么,李学武又何尝不在想他们想要什么呢。

双方最终会在一个平衡点上互相妥协,就像现在的徐斯年一样。

——

座谈会开到了晚上九点半,徐斯年又陪着李学武在招待所里谈到了十一点。

“京城、津门和营城乃至是钢城,绝对不仅仅是脑袋、屁股和手的关系。”

李学武扇了扇眼前飘过的烟雾,微微皱眉强调道:“营城港区你暂时就不要想了,先把手里的工作抓好。”

徐斯年的眉头也皱了起来,听李学武说了好一会儿,这才问道:“这是李主任的意思”

“你让我怎么回答你”

李学武瞪了他一眼,道:“你是第一天参加工作还是怎么着”

徐斯年苦大仇深的脸皱在一起,跟杨白劳要卖闺女一般。

“你要跟我讲功劳和苦劳”李学武见他不说话,冷哼一声说道:“地球离了谁都转,你信不信我这句话”

“我信,我当然信。”徐斯年心里不舒服,嘴上就有些冲,“没了我徐斯年,这营城船舶还是集团的营城船舶。”

“既然你有这个认识,那也就不用我跟你强调组织纪律了。”李学武瞥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道:“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别跟我说你的宏伟目标,伟大理想,下半年集团就要在津门着手搭建商务运营和管理平台,对接港城安德鲁买家俱乐部,进一步推进对外贸易发展工作。”

李学武点了点他,提醒道:“到时候无论是航运还是渔业发展都将会是贸易工作的重点,你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