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罐头换飞机

俞秀:“对了,哥,这是最近季度的分红,我都存银行里了,钱都给你。”

俞泽接过账本看了看,这一个季度,一店竟然有了两万块的分红。

服装也很挣钱啊。

云瑶正帮着整理被翻乱的运动服,闻言手一顿:“秀儿,这数没记错?”

“错不了,”俞秀掰着手指头算,“许大哥拿金牌那天起,店里每天能卖出去三十多套运动服,一套利润八块,这就快八千了。

加上之前给中学做的校服,还有如意姐姐那边分的外贸提成……”

现在鹏城虽已是特区,但普通工人月薪也就三四十块。

双职工家庭一年能攒下千把块就算宽裕。

两万块,够在市区买两套带院的小平房了。

俞泽将存折还给俞秀,“钱你留着,到时候看看有没有好的房子、店面,给买下来。”

俞泽不解,“哥,你不是帝都都有四合院了,还要买房子?”

俞泽也拿了一套宝蓝色的运动服给自己比划,“鹏城的房子,以后可值钱了。

只要房子买得好,以后你和小林都不用奋斗了。

对了,王智呢?”

“他在家帮爹做饭呢,小林和澄澄澈澈现在住一起,爹一个人也看不过来。”

“嗯,你们也别太累着自己,二店请个人,老实点的。”

“好的哥~”

*

几年后。

向阳县罐头厂。

“厂长,你看我这方案如何?”俞泽递给巩山的,是一份承包合同。

巩山接过文件夹,仔细查看。

文件夹里的合同上写着,俞泽以鹏城罐头厂全资控股向阳县罐头厂。

承诺保留村民就业优秀权利,并且每年利润的百分之五,都投入乡村县城基建。

巩山想起去年冬天,厂里的杀菌锅突然罢工,是俞泽连夜从鹏城调来技术员,还顺带捎来一批德国密封圈,才没耽误那批出口的罐头。

那时俞泽笑着说都是为了家乡的厂子,如今这份合同却像道无形的墙,把集体和个人分得清清楚楚。

他欲言又止,“这,厂子是集体的产业,怎么能让个体户承包?

这是把集体的东西据为己有啊。”

俞泽:“厂长,这就是你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

这新出台的政策都允许了,鼓励外资收购。

我在鹏城的罐头厂是和港商有合作,收购也是为了更多的资金买设备,让罐头厂生意更好,工人更多岗位,薪水拔高。

您再看看后面的附加条款。”

俞泽指着就业优先权那一条,“去年厂里裁了二十个工人,按这方案,不仅能全部召回,还能再招三十个年轻人学流水线操作。”

正说着,厂门口突然炸开人声。

三十多个村民举着红绸布涌了进来。

为首的老工人李大叔把布单往巩山面前一铺,“巩厂长,这是一百二十个工人的签字画押!

俞老板说了,承包后扩建车间,咱村妇女能去拣果,老人能看仓库,这好事哪儿找?”

巩山看着布单上密密麻麻的指印,手开始发颤。

原来,这合同,他想不想签字,根本不重要了……

算了,俞泽是个有才的同志,厂子交给他,总比现在这样苟延残喘来得强。

*

1988年开春。

赵磊站在灵通家电城的玻璃幕墙前,看着工人往门楣上挂新招牌——灵通家电?一站式广场。

这几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炫丽极了。

他接了个电话,转头上楼找俞泽,“泽哥,广百的经理又来电话,说黑白电视要追加五百台。”

俞泽正对着全省经销商网点图出神,图上用红笔圈了二十七个圆点,从鹏城一直蔓延到湛江、韶关。

“让生产部加个班。

告诉那经理,这批电视加了防磁线圈,海边人家用着也不跑台。”

赵磊顺着办公桌前的沙发椅坐下来,喜滋滋道,“还是广告有用啊,自从咱们那句广告词拨出去后,现在是家喻户晓了。

上半年销售额三百二十万,比去年全年还多八十万!”

那广告歌曲,赵磊现在都感觉自己被洗脑了,吃饭上厕所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就来上了这么一句。

“你买它,我买它,

灵通家电进万家!

你说好,我说好,

用着舒心没烦恼!

灵通灵,通通电,

十年八年照样转!

哎——灵通!灵通!

家家都爱这一款!”

想着想着,赵磊又情不自禁哼唱起来。

俞泽哭笑不得抬眼,“别唱了。

广告只是手段之一,我们家电城的明码标价,买贵退差,才是站稳脚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