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己 作品

第272章 接旨(第2页)

可是,等了一天又一天,日出日落,风吹雾打的,整整五天五夜过去了,依然不曾见到白先生的身影。

那可是白先生啊,他们曾经誓死追随的白先生,莫非真的为了一个外来的东瀛人,就这样放弃了他们二人的性命吗?

谁在濒临死亡之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而这样的想法一旦形成,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不可阻挡。

如若不然,陆炳想要将此二人收入麾下,恐怕还要多费一番手段才是。

世界上的事情,或许真就应该这么戏剧性。

擎云和陆炳,再加上“黑寡妇”和方空,这四人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了五天五夜,都不曾将白先生给盼过来啊。

如今,白先生来了,就在锦衣卫衙门之外,可一切似乎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

“哈哈,陆某方才还正同云老弟在念叨着,为何今日一早就有鸟雀在堂前嬉戏,不想竟然是白先生大驾光临!”

“黑寡妇”和方空和尚自有章毅负责为那二人安排住处,锦衣卫衙门这么大呢,陆炳甚至不惜花大价钱将相邻的宅院都买了下来,每人安排一个独立的院落自然不在话下。

既然是白先生来了,据说还是来传旨的,陆炳就不敢怠慢,甚至还有意将擎云也一道带了出来。

“哪里哪里,文孚这般说,老夫汗颜啊!白某不过贪恋江南的美景、美食,才不免在南京城中多逗留了数日。”

“今日老夫刚刚到了礼部毛尚书那里辞行,不想竟然就碰到了从京师来的两位礼部官员,就是这二位。”

锦衣卫衙门口,高悬“黑寡妇”二人的木杆尚在,只是围观看热闹的那些人早已散去。

门前也不算冷清,除了四名值守的锦衣卫官兵,此时又来了三人,一名儒生装扮的老者,两名身着六品服饰的礼部官员。

出人意外的是,那两名礼部官员,此时竟然恭恭敬敬地站着老儒生的身后,一人手中还捧着一个托盘,低眉顺目的,连大气也不敢出。

“他们二人本来要到闽地去传旨的,可此事涉及到了文孚,而此二人恰巧老夫还认识,就直接带到你这里来了。”

说话的这位老儒生,自然就是擎云和陆炳口中多次提及的白先生了,白先生的话说得风轻云淡,可细品一下个中的滋味......

这是以白身,就敢更改圣旨传达的流程吗?

发往闽地的圣旨,就因为你白先生认识这两位礼部的传旨官,就敢私自窥探圣旨内容,然后还将人给拐带到锦衣卫衙门来了?

“既然如此,白先生和两位圣使就先里边请吧。来人,速速排摆香案,锦衣卫衙门百户以上职司者,悉数到大堂候命——”

好吧,既然你是来传旨的,那陆炳索性就来一个公事公办,动静闹得越大越好,若是能够传到哪位头铁的御史耳中,陆炳不介意替对方多创造点奏本的素材来。

“这......文孚啊,此举是否有些过了?你是什么出身老夫还不知道吗?就莫要来这些虚头巴脑的......”

白先生眼看着事态有些不对,急忙想阻止陆炳,可陆炳手下的那些锦衣卫却早已行动了起来。

“白先生,二位圣使,里边请——”

陆炳就如同没有听到一般,礼让的是三人,可陆炳却一把拉住了白先生的袍袖,满脸热忱的往锦衣卫衙门里走,看得一旁的擎云想笑都不敢笑。

前后短短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擎云算是对陆炳有了新的认识,此人将来不愧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物啊!

看来,一个人的发迹并非只看他的出身如何,软硬两面的功夫都要了得,才能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位置左右逢源、应对自如啊。

“白先生,您看这?......”

锦衣卫的大堂正在排摆接旨的香案,趁着这个功夫,前来传旨的两名礼部官员其中一人,凑到白先生身旁小声地问道。

“无妨,你将圣旨交给老夫吧。”

好吧,这都已经进入到锦衣卫衙门来了,白先生似乎觉得没有再演下去的必要,有些事情也许直来直去的说开了更好一些。

“诸位锦衣卫的兄弟们,老夫姓白,在京师严尚书府上谋得一个刀笔吏的差事,同陆指挥同知亦是老相识了。”

“今日来此也算是传旨的吧......盖因此圣旨应陆大人所请,我家严尚书又恰逢其会地从旁美言了几句,文孚啊,不如你我一同打开圣旨一阅如何?”

白先生一把从那名礼部官员手中接过圣旨,径直来到陆炳的身前,竟然是绕过了前方摆设的香案。

白先生几同陆炳并肩而立,如此一来,宣旨、接旨的流程,不觉之间已经演变成了二人同阅圣旨。

这合乎规矩吗?

“臣锦衣卫指挥同知陆炳,恭问圣躬安——”

陆炳可不是那般好糊弄的,微微向后退了两步,冲着白先生手中的圣旨就拜了下去。

陆炳这一跪拜,锦衣卫今日在衙门口值守的,百户以上的官员全都拜了下去,不过十数人尔,声势端是不容小觑。

擎云则在不远处挑帘看着,接圣旨这样场面,他数年前在衡阳城刘正风的府上见过一次。

那是给刘正风授参将的圣旨,当时的擎云没什么经验,一个躲闪不及也随大流跪拜了一回,这一次他可不会再犯傻了。

陆炳拉着白先生的袍袖往锦衣卫衙门里走,擎云则趁机尿遁了,实在躲在大堂暗处的帘子后偷瞧着。

“这?圣躬安好!诸位快快请起吧,陆大人,此圣旨陆大人当自行观瞧,无需当众诵读!”

被陆炳这一闹腾,白先生心中越发的不悦,甚至有些后悔,后悔这圣旨请的是否多此一举?

“......‘五城兵马司’指挥使一职,真的授予了刘正风参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