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画舫
“云师兄,您如今得了一个锦衣卫百户的职司,这若是回到了泰山,天门掌门那里......”
擎云还是离开了陆炳的锦衣卫衙门,即便对方如何挽留,甚至都已经通令秦淮河画舫了,也没能将擎云留下来。
只是,陆炳的另一项“馈赠”,擎云却老实不客气地接了过来,那就是全套的锦衣卫百户行头。
更关键的是,擎云得到的这个锦衣卫百户,不受任何人的直接辖制,换句话说就是只有权利,没有义务。
“云老弟,朝廷的力量并非如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即便陆某已经到了锦衣卫指挥同知的位置,亦不过见冰山一角而已。”
擎云忘不了临别之时陆炳所说的话,依照擎云对陆炳的了解,相信此话绝对不是无的放矢,似乎陆炳真知道些什么?
“王威,这套锦衣卫百户的官服,愚兄乃是按照你的尺寸要的,先收起来吧,也许必要之时真能派上用场。”
陆炳那样的人,绝对不会做出无聊的事情,更何况还是面对擎云,他倒是真的有心拉擎云进锦衣卫,哪怕拿自己锦衣卫指挥同知的位置交换都可以。
开什么玩笑,擎云才多大年龄?如今刚刚转过年头,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一岁而已。
泰山派的宗门长老,华山派的掌门人,同时还是武当派冲虚道长的弟子,就算抛开这些关系不说,单单一个“东云”就值得锦衣卫下大本钱的。
若非锦衣卫的千户陆炳还无权直接任命,他绝对不会只给了一个百户而已,好在擎云手中还有那枚陆炳相赠的令牌呢。
“嘿嘿,过去只是听说过锦衣卫抄家灭门的行迹,没想到现在云师兄也混了一个锦衣卫的百户啊。”
王威还在替擎云犯愁,李猛却乐呵呵地将那套锦衣卫的行头接了过去,飞鱼服、绣春刀、一块百户的腰牌,外加銮带、银鎏方袋等一些零碎。
陆炳是有心了,就算给的只是一个锦衣卫百户,看来也是百户之中的顶配了。
“云师兄就是偏心,为啥就不能按照俺的尺寸来呢?啥好事都紧着威哥。”
嘴上虽然这样说,李猛还是懂分寸的,再加上还是行走在大街上,羡慕了一番之后,就老老实实地将包裹还给了王威。
当擎云一行三人回转店房之后,已然到了掌灯时分,张彪和赵悍却要了一桌酒菜,看样子已经等待多时了。
“云师兄——”
“云师兄——”
一看到擎云三人回来,张彪、赵悍纷纷上前见礼。
客栈不大,几乎已经到了长安街的最南端,距离白天擎云去过的锦衣卫衙门隔着数里地呢。
一开始,擎云也不清楚他们会在此处停留多久,为了行事方便,索性直接包下了该客栈唯一的一个独立跨院。
小院不大,难得居然还有一间独立的伙房,倒是方便他们随时解决吃喝问题。
“都坐吧,愚兄先把今日在锦衣卫衙门发生的事情说一下。”
当师兄弟五人落座之后,擎云也没隐瞒,就讲述了白天发生的事情,有些王威和李猛是亲见的,更多的却只有擎云自己知晓。
“云师兄,您的意思是,就连锦衣卫都不是很清楚‘慕容世家’的根底?”
听都云师兄混了一个锦衣卫的百户,张彪和赵悍的感慨同王威、李猛一般无二,只是赵悍尚不如李猛那般“耿直”而已。
说话的是张彪,显然擎云也没奢望李猛和赵悍能够提出有价值的东西。
“不错,这个‘慕容世家’不容小觑,就连大师兄与其接触了几年,都未必能了解太多。”
“既然咱们都来到南京了,再走一趟姑苏也不过数百里地而已,就算只是猜测,愚兄也想弄一个明白。”
九公主的事情,在擎云看来那只是他的私事,寥寥数语带过,将此行的重心完全放在了营救梁发和高根明。
当然,前提是这二人还活着,并且真就落在了“慕容世家”的手中。
至于说擎云还有没有其他的私心,比如适当之时替大师兄讨还一个公道?那只是擎云自己知道了。
“云师兄,您说在锦衣卫衙门见到那个江湖人,是从礼部尚书的府上来的?今日同他打了照面,此人会不会来找您的麻烦?”
王威和李猛是跟着擎云去的,只可惜他们二人没资格往主桌上坐,甚至被几名锦衣卫的百户带去了偏厅吃喝。
对于自家师兄同那位“九公子”或是“九公主”之间的故事,王威最清楚不过,即便知道了对方的公主身份,王威也没觉得自家师兄会配不上那位。
“没错,那人据说姓白,看起来不到五十岁,可愚兄总觉得他的真实年龄要更大一些。”
“此人全程都没怎么说过话,就连陆炳都对他都有些讳莫如深,若是真与此人对上了,你们四个务必要多加小心。”
姓白的高手?
擎云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未曾找到丝毫头绪。
其实,随着这几年在江湖上的晃荡,东南远到番禺,西南直入川蜀,北边也走了一趟京师,擎云已经不再拘泥于他那份诡异的“记忆”了。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连“慕容世家”、“四川唐门”都冒了出来,对了,还有一个更加神秘的“烟雨楼”,擎云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如果再加上今日陆炳最后说的那句话,江湖,远非他所想象的那般大啊!
擎云自然无需担心自己的安危,除非来的是绝世高手,或是身陷于千军万马之中,否则,这世上能够将其留下者恐怕少之又少吧?
可是,此次他身旁还带着王威等四人呢,擎云不得不为他们几个考虑啊。
“好了,横竖不是太要紧的事情,咱们在南京随意逗留几天,等过了灯节再去姑苏也不迟。”
看到四位师弟替自己着想,擎云的心里暖暖的。
在这个年代,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并非正月初一,那是后世流行“春节”之后才形成的。
此时人们最看重的是“灯节”,正日子就是正月十五,可朝廷的法定假期却要更夸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