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爵位制度(第2页)
按照礼部这边既定的工作流程,先确定皇室爵位,再确定臣属爵位。
聂宇给出明确回复:“朕的皇子皇孙,包括新朝宗室,朕可以按惯例,给他们封赏爵位。朕的儿子,可封亲王爵,这是祖制,可以记下。”
“但这些爵位也不能白拿,就以亲王爵位例,其位尊超品。然只能世袭罔替三代,三代以后,每代都要减等世袭。即亲王承袭郡王,郡王之下袭爵国公,国公依次下推。”
“恢复古制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世袭爵位,减等世袭到男爵便可停下。若要继续升回来,必须立功,而且只能是军功。海外立功不在其列,军功可以保爵,但只能保留一代。”
“还有,朕深感历朝爵位封赏之害,新朝爵位一律只能嫡长子继承。包括朕的子孙后代,这也可写入祖制,后世之君不得违反。”
顾景原本听到皇帝对爵位制度的方案,还觉得这有些太苛刻,打算委婉的劝谏一下皇帝。但紧接着,皇帝就拿自己的儿孙来开刀,那这下他没话说了。
爵位制度再苛刻,皇家子孙带头遵守,那他们这些臣子还能说什么呢?
而且,历朝历代就先不说了,明清的爵位就已经很有问题。
前明所有爵位都能世袭罔替,这直接导致前明的宗室人数,从明初的五十多人,膨胀到了明末的六十多万。
就这还是几代皇帝,持续给出措施对宗室人口进行了控制。
当然,前明不算什么,六十多万宗室,能吃掉的财政仅占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真正离谱的是伪清的八旗制度。
伪清入关开始,八旗总人口就已经接近两百万人,这么多八旗贵胄跑马圈地,不事生产,对国家的财政负担简直大到要炸。
到了清末时候,八旗贵胄能吃掉的国家财政,占据全国财政的四分之一。
不要觉得这跟前明相比,差不了多少,但你要横向对比两朝对百姓的压榨,还有国库的实际收入。
明末国库收入不到一千万两,清末起码四千到五千万两朝上,相当于明末宗室能吃掉一百万两的收入,而清末吃掉了一千万两。
所以,大汉现在要吸取明清教训,宗室勋贵不能放任他们无止境延续和膨胀。
爵位只能嫡长子继承,包括宗室王爵也不例外。
举个例子,聂宇现在生的儿子,将来封王了,他们再生儿女,也就是聂宇的孙子。那只有长孙子能继承王爵,剩下的几个小孙子,一律该干嘛干嘛去。
顾景提出疑问:“若是如此,宗室无爵无官无职,该如何为生?”
“儿孙自有儿孙福,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聂宇摇头说道,“朕也不是什么太严苛的,不禁止宗室做官从军,他们若是有本事,可以自己去读书科举,或者从军打仗。但不论做官从军,文官不得超过三品,不能主政一省。从军的话,不能超过四品,但若是在海师的话,可以不遵此例。”
最后一条,聂宇是特地加上的,让宗室去做官从军,算是他给皇室打得补丁,而且后面的海师不遵此例,也是他在为未来的海外殖民做铺垫。
大航海时代已经进入末期,马上就要步入近代史,大汉没那么多时间再去慢慢殖民。
那就只能通过皇室的力量,强行牵引国家对外扩张殖民。
而且,这也能解决未来肯定会爆发的宗室人口膨胀的难题,宗室人口太多,那就自己去海外发展,海外不必受到宗室忌讳控制。
这还能进一步给皇室增加皇家资产,扩张殖民地的前期肯定是皇家主导,皇家能得到殖民地的财富,就能提高皇室对海外殖民扩张的兴趣。
历史上郑和下西洋,能坚持下七次,就是在于郑和下西洋,那是真能给皇帝赚钱。
朱棣迁都北京,五征漠北的财政经费,基本都是来自于下西洋。
为什么后来禁止了?
因为文官赚不到钱,沿海走私商人也赚不到钱,钱都被皇帝拿走了,他们当然不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