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兵盛半壁三
谭威节制西北四州已有数年,这期间因先后遭遇亚利人、可萨人的两次侵袭,西北边境屡受惊扰,他清楚边军实力薄弱的隐患。
为此谭威决心要加强四州的边军建设,除了常规的正式募兵外,还特意立下新规。
每州主官需直接管辖三千边军,且边军全面采用屯田制,农忙时节,准兵们放下兵器拿起农具,在指定田地上耕种粮食。
农闲之时,则集中精力开展军事训练,既不耽误粮草生产,又能保持战斗力。
同时谭威还要求各州训练当地青壮年作为边军补充力量,一旦战事爆发,这些熟悉地形的青壮年可迅速编入队伍,形成源源不断的兵源储备。
作为谭威手中的核心力量,圭圣军的装备向来精良,刀枪剑戟皆为上乘打造,甲胄更是采用多层锻钢工艺,防护力远超普通军队,这也使得圭圣军的装备成本极为昂贵。
为了维持这支精锐部队的战斗力,其核心嫡系长期保持在五千人以内,一旦出现缺额,便从各州边军中挑选勇武之士补充。
毕竟边军经过屯田练兵的双重磨砺,不仅体能扎实,更有实战意识和纪律性,能快速融入圭圣军的作战体系。
谭威每次检视圭圣军时,都会反复叮嘱将领:
“圭圣军是西北的屏障,兵员选拔绝不能含糊,每一个进来的士兵,都得是能扛得住硬仗的汉子。”
当四州接到谭威下达的集兵令后,各州主官不敢有丝毫怠慢,迅速从所辖边军中挑选精锐,每州各派一千人,让他们携带充足的粮草和趁手的武器,日夜兼程赶赴沙城集结。
徐悠则按照谭威的安排,提前坐镇沙城空置的圭圣军军营,负责检视集结队伍的操练情况、武器装备完好度以及军官的指挥能力。
他每天清晨便来到校场,看着士兵们列阵操练,不时指出队列中的疏漏,也经常检查士兵手中长枪刀剑的锋利度,对不合格之处要求立刻整改。
有军官不解为何如此严格,徐悠解释道:
“细节决定成败,都督要求三分,在我这先要达到十分。”
十一月十四这天,四州赶来的四千人马终于完成整编,在徐悠的率领下开往蓝池城,恰逢联军刚刚攻占固原,道路畅通无阻,队伍得以避开以往绕行的崎岖路段,走了更近的新路线。
这条路线原本是当地牧民的临时通道,联军占领固原后派人稍加修整,便能供大军通行。
一路上士兵们行军整列,粮草队伍紧随其后,虽偶有风雪,却未耽误行程,仅用半个月便抵达蓝池城。
抵达后,这些人马并未进入蓝池城内,而是被安置在城外数里外尚未完工的黑虎沟军营。
此时军营的营房还在建设中,士兵们暂时居住在帐篷里,负责后勤的秋景早已提前接到通知,筹措好了足够的帐篷和粮草,确保士兵们抵达后能有遮风挡雨之处,也能吃上热饭热菜。
秋景在清点物资时,还特意多备了些御寒的草料,总的来说,一切有条不紊。
这边谭威提前接到卸任西北总督、调任营州都督的密报后,并未显露过多情绪,只是立刻开始为调任后的军事部署做规划。
他亲自带人勘察营州周边地形,最终选定在清河大拐弯处的冲积平地建造新军营。
这片土地紧邻清河,水源充足,又靠着高山,易守难攻,且土壤肥沃,适合耕种,完全能满足军队屯田的需求。
谭威站在这片土地上,看着脚下松软的泥土,想起勘察时发现的可萨人游牧地痕迹,地上残留的生活痕迹、散落的牛羊粪便,都证明这里曾是游牧部族的活动区域。
他当即决定,除了在此地练兵外,还要开办军用牧场,将这片土地利用起来,牧养牛羊马匹。
这样一来,既能为军队提供肉食和战马,又能减少从外部采购的开支,真正实现以牧养军,减轻军费压力。
当初谭威站在清河大拐弯处的冲积平地上,扫过这片即将兴建新军营的土地,地面上覆盖着大片黑色草丛,蜿蜒的清河绕地而过,整体地形轮廓恰似一只蛰伏的猛虎,气势十足。
他心中一动,当即拍板将这片宿营之地命名为 “黑虎营”,旁边的河湾则称作 “黑虎沟湾”,既贴合地形特征,又带着几分威慑敌军的气势。
随行的幕僚和将领听后,都觉得这两个名字贴切又响亮,纷纷点头赞同。
谭威还亲手规划军营布局,他凭借着对后世现代化军营的记忆,拿出纸笔当场绘制草图,笔尖在纸上快速游走,营房、操场、军械库、粮仓、伙房、医帐、马厩等诸多设施的位置,标注清晰。
草图上营房呈规整的矩阵排列,每排营房之间留有宽敞的通道,方便士兵快速集结与疏散,操场位于军营中央,面积开阔,足以容纳数千人同时操练。
军械库和粮仓紧邻军营内侧,靠近指挥中枢,既便于看管,又能在战事突发时快速调取物资。
医帐则设在相对安静的角落,能为伤员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
他一边画一边在心里盘算,很快一张详尽的军营草图便绘制完成。
赵岩凑上前来细看,越看越惊叹,忍不住赞道:
“都督这规划真是精妙!营房、操练场、物资库一应俱全,排布得还这么规整,说是大明最好的军营也不为过!”
可赞叹过后,他又皱起眉头,面露担忧:
“只是。。。营州刚接手,蓝池城虽经经营却也需维持军需,两地财力怕是难以承担如此大规模的军营建设啊。”
赵岩清楚建造这样一座设施完备的军营,所需的木料、石料、人工成本绝非小数目,生怕会拖垮两地的财政。
谭威自然明白赵岩的顾虑,他收起草图,也不解释地说:
“我知道兴建这座军营耗资巨大,但你想过吗?沙城调来的新军缺乏系统训练,直接上战场只会徒增伤亡,而黑虎营建成后,正好能作为新军的训练基地,让他们在实战前打磨技艺,减少无谓的牺牲”。
“况且咱们可以让军士们边训练边参与建营,既能省去一部分雇工费用,又能让士兵在劳作中锻炼体能,一举两得,成本自然能降下来。”
他思忖一下,看着在场众人继续道:
“眼下西北局势复杂,没有稳固的军营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咱们在营州根本站不住脚,这军营必须建,而且要建好!”
这番话条理清晰,既点出了建营的必要性,又给出了降成本的具体办法,在场众人听后,原本的疑虑渐渐消散,谭威见众人不再反对,当即开始调配人员,推进建营事宜。
他首先想到了有丰富施工经验的辛咏卷,立刻下令急调辛咏卷北上,主持黑虎营的建设工作。
随后又命褚汾携带重金前往各地,招募几十名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确保建营工程能顺利开展。
辛咏卷自幼便对土木建设有着浓厚的兴趣,年少时便常跟着家乡的工匠学习营造之术,后来考中进士,担任县令期间,还曾亲自主持过县城城墙修缮、水利堤坝修建等工程,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
接到谭威的调令时,他正在地方处理政务,听闻要主持新军营建设,既兴奋又感激,兴奋于能施展自己的专长,感激于谭威对自己的信任。
他当即交接手头事务,日夜兼程赶赴蓝池城,抵达后没做片刻休息,便拿着谭威绘制的草图研究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建营筹备工作中。
而褚汾也不负所托,带着重金奔波于各州府,凭借着优厚的待遇和谭威的声望,很快便招募到了几十名能工巧匠,有擅长房屋搭建的木匠、精通石料加工的石匠、熟悉夯土筑墙的泥瓦匠,还有懂得设计榫卯结构的老师傅。
这些工匠们听闻是为圭圣军修建军营,又能拿到比以往更高的工钱,都干劲十足,收拾好工具后便跟着褚汾启程。
最终在辛咏卷抵达蓝池城的同时,这些招募来的能工巧匠也同期抵达,黑虎营的建设即将拉开序幕。
初冬的寒风在旷野中呼啸,卷起地上的碎石与枯草,刮在人脸上如同刀割一般。
在这样的天气里修建军营,对多数人而言都是十足的苦差,士兵们要顶着寒风搬运木料、夯打地基,工匠们的手指在低温下愈发僵硬,连握工具都要格外用力。
可辛咏卷却乐在其中,当谭威将主持黑虎营建设的任务正式交给他时,他没有丝毫犹豫,爽快地承接下来。
对他而言,能将毕生所学用在如此重要的工程上,既是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寒风与辛苦在这份热忱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这可能是对痴迷土木的人的一种精神满足。
谭威清楚辛咏卷精通土木营造,却并非武将出身,难以直接统领军士,为了确保建营效率与军纪,他特意将参与施工的军士编入圭圣军序列,任命赵国强为将军。
赵国强作战勇猛,又熟悉军士管理,谭威对他叮嘱道:
“你既要按照圭圣军的训练大纲,保证士兵们的日常训练不落下,又要听从辛咏卷的调度,配合他完成建营工程。军士们边练边建,才能两不误。”
赵国强抱拳领命:
“都督放心,末将定协调好训练与建营,绝不让工程出岔子。”
这样的安排,既解决了辛咏卷统领军士的难题,又能让士兵们在劳作中保持战斗力,可谓一举两得。
辛咏卷带着工匠与军士赶赴黑虎营后,立刻投入工作,他先是将招募来的能工巧匠按专长分组。
熟悉地形勘察的为地形组,负责标记地基范围、勘探地下水位;擅长夯土筑墙、搭建框架的为基础组,承担军营主体结构的建造;还有专门负责木料加工、石料打磨的小组,各司其职。
随后他拿出谭威绘制的草图,逐一向工匠们讲解营房、操场、军械库等设施的设计思路与位置规划。
为了让规划更贴合实际地形,辛咏卷带着地形组的工匠们走遍了黑虎营的每一寸土地,他们踩着没过脚踝的枯草,丈量土地尺寸,记录地势高低,偶尔还会蹲下身子查看土壤质地。
勘察结束后,辛咏卷对谭威的选址赞不绝口:
“都督选的这块地真是绝佳!靠河近便取水,邻山易守难攻,土层也足够深厚,建营房、修马厩都稳固得很。”
工匠们也纷纷认可草图的合理性,当得知这张详尽的草图竟出自谭威之手时,众人都甚为震惊,在他们的印象里,朝中高官大多只懂政务或军务,鲜少有人能精通建筑与布局,更别说画出如此专业的草图。
这份震惊很快转化为强烈的自尊与干劲,工匠们觉得,能为这样懂行的都督修建军营,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干活的劲头也更足了。
辛咏卷在勘察与交流中,结合自己多年的施工经验,对草图做了几处细节改进:比如将营房的门窗朝向调整为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减少寒风灌入;在粮仓下方增设防潮垫层,避免粮食因靠近河岸受潮霉变。
改进完成后,他不敢耽搁,立刻带着修改后的草图赶回蓝池城,向谭威汇报调整思路,等待最终确认。
与此同时,孙跃与岳朋已跟随徐悠抵达蓝池西城,按照谭威的安排,孙跃负责接管西城的孙家商铺,梳理铁器商贸往来账目,确保军需物资的采购与流通。
岳朋则接管从沙城迁来的官办铁匠营,这处铁匠营表面是普通工坊,实则是为军队打造武器的官械营,肩负着为圭圣军提供军械的重任。
两人自认为谭威嫡系,清楚任务重要,早就心中有谭而无朝廷,抵达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
孙跃逐家核对商铺的经营状况,与商户沟通合作细节,岳朋则清点铁匠营的工具、原料与工匠数量,制定初步的生产计划,仅用五天时间,两人便将各自负责的事务安顿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