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圭圣东出八
谭威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对刘玄初说:
“按市价把枣钱付给老人家。”
老者一听连忙惊慌地推辞:
“官爷万万不可!吃几个枣子哪能要钱,您肯吃我的枣,是看得起我。再说这枣树也不是我种的,是院子里原有的,我哪能收钱啊!”
谭威笑着说:
“老人家别推辞,这是规矩。再说你也不容易,该给的钱不能少。”
老者还是一个劲地摆手,嘴里不停念叨着 “不敢不敢”。
谭威见状也不再坚持,转而和老者聊起家常:
“老人家看着面生,以前在固原是做什么营生的?”
老者连忙回答:
“回官爷,我原是固原盘炕的手艺人,干这行几十年了。这次迁到蓝池,见这里家家都有火炕,心里就踏实了,想着到了冬天,肯定有不少人家要盘炕、修炕,我这手艺应该能派上用场,也能凭这手艺糊个口。”
说这话时,他脸上露出几分自信,不像刚才那般拘谨了。
谭威点了点头,觉得老者说得有道理:
“盘炕是门好手艺,冬天离不了。你放心,在蓝池肯定有你忙的。要是遇到什么难处,也可以找管事的军士说说,能帮的我们都会帮。”
老者听了这话,感动得眼圈都红了,连连作揖:
“谢谢官爷关心!能有口饭吃我就知足了,不敢再麻烦官爷。”
他没想到这些看起来身份不凡的人会如此平易近人,心里的戒备顿时消了大半。
刘玄初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悄悄记下要安排人关注这些手艺人的生计,也好让他们能在蓝池安心落脚。
谭威又和老者聊了几句家常,询问了些迁移后的生活情况,见院子里那筐枣子吃得差不多了,便打算起身,刘玄初默默放了几个铜钱在石桌上。
老者却拿起石桌上的枣钱再次推辞,谭威转身坚持道:
“老人家,这院子既然分给了你,院里的东西自然就属你了,这枣钱该给还是得给,按市价算,一分都不能少。”
他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命令感,不想让老者觉得受了施舍。
老者还想再说些什么,谭威却已转移话题,询问起他的家境:
“家里人都还好吗?迁移过来后,生活上有没有什么难处?”
张姓老者听到这话,眼圈一红,哽咽着说道:
“回官爷,家里原本有七口人,可萨人攻破固原地那会儿,大儿子和长孙守城战死了。。。这次迁到蓝池,就剩下五口人了。好在官府分给咱们八石粮,省着点吃够吃一年,这已经让我们很感激了。”
他抹了把眼泪,继续说道:
“只是蓝池这边人虽多,可大多没有农耕的习俗,我们带来的种子和农具也不够,邻里之间不熟悉也没法互相帮衬着种地,我心里一直担心,要是误了明年的收成,一家子可就没活路了。”
说到这里,他脸上满是忧虑。
谭威耐心听完,安抚道:
“老人家别担心,这次迁来的千户人家,每户都会分下房屋、土地和粮食作为私产,而且大家都是务农出身,等慢慢熟悉了就能互相帮衬。等将来商家聚集过来,有手艺或者会做买卖的,还可以把土地佃出去,专心营生。用不了多久,蓝池一定会成为河西最繁荣的城市。”
老者听着谭威的话,眼里渐渐有了光亮,他感慨道:
“我们百姓过日子其实很容易满足,搬家那会儿心里确实难受,舍不得故土。可若是分到了粮食、房屋和土地,日子就有了盼头,邻里们商量着,等安顿下来,就凑钱给那个都督立个生祠,好好感念他的恩情。”
谭威听了这话,内心不禁叹息。
百姓们只是得到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如此感恩戴德,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官员的良心上,这正是千百年来清官意识的根源啊。
他们不会想到制度的保障,只期盼遇到一个体恤百姓的好官,这既是百姓的淳朴,也是时代的局限。
他连忙摆手:
“立生祠就不必了,谭都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你们能在蓝池安心生活,好好种地、营生,让日子越过越好,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老者却执拗地说:
“官爷您是不知道,以前在固原,哪有这样的好事?能有口饭吃就谢天谢地了。这次迁来蓝池,不仅有地方住,有粮吃,还有地种,这都是托圭圣军的福啊!立生祠是大伙儿的心意,官爷可不能推辞。”
谭威看着老者真诚的眼神,心里五味杂陈。
他知道百姓的感恩发自肺腑,可这份沉甸甸的期盼也让他倍感压力。
他必须把蓝池治理好,让这些迁移过来的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才不辜负他们的信任。
刘玄初在一旁默默听着,把老者的担忧和期盼都记在心里,想着回去后要尽快协调种子、农具的调配,帮助百姓解决农耕难题。
谭威听着老者的话,心里清楚大明缺乏民主文化基础,老者这番朴素的感恩之言,更印证了当下推行民主行不通。
百姓早已习惯将希望寄托于 “清官”,而非制度保障。
他思索片刻,对老者提议:
“官衙打算让衙门出资建学堂,让张来福、赵四这些孩子免费念书,学些知识将来才能有更好的出路。”
老者闻言半信半疑,眼里满是不确定:
“官爷说的是真的?咱们穷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学堂?”
在他看来,念书是富贵人家的事,跟他们这些迁来的百姓毫不相干。
谭威郑重点头:
“自然是真的,过些日子官府就会安排。”
谭威又和老者聊了几句种地的事,叮嘱他有困难及时找官府,这才带着众人离开院子。
走在南城区的街道上,他看着两旁忙碌的百姓,心里下决心一定要让蓝池变得越来越繁荣,让这里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这正是清官意识的根源。
送走谭威等人后,老者后背已被汗水打湿,刚才面对官爷时的紧张劲儿还没过去,他望着谭威离去的方向,喃喃自语:
“要是真能让娃念书,那真是天大的好事。”
离开张老家,谭威又走访了几家迁来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