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因为马倩妍考不上大学,周心晴便停止了对她的资助,但马倩妍却三番四次地写信,希望再给她一个机会复读一年。
虽然周心晴不差钱,但你高考考了两次都只有两百多分,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其实哪怕她只是考上三本,周心晴也认了,可两百多分最多也就民办大专,还不如不上。
最终,马倩妍没有继续上学,而是从大山来到了沪市,希望周心晴可以帮忙介绍一份工作。
她来沪市就像逃难来的一样,来得很突然,而且来的时候,只有一个背包,背着一些日常用的衣服,身上除了买火车票的钱之外,只剩下五十块钱不到。
所幸她一直保存着周心晴的联络方式,去用小卖部的公共电话打联系上了周心晴。
不然的话,她可能就要流落街头了。
周心晴看她可怜,恰好又看到学校的奶茶店在招人,就让她去面试看看。
奶茶店的店员也不需要什么文化基础,只要手脚勤快会按照配方冲奶茶就行了,马倩妍很快就熟悉了奶茶店的工作,就是收银机对她来说还是有点难度,花了一个多月才勉强学会用。
但她也顺利地通过了试用期,获得了这份工作。
看她刚来沪市挺可怜的,所以周心晴又给了她三千块钱,让她找地方落脚。
这钱纯粹是送她的,也没想让她还。
说实话,以顾然一个外人来看,周心晴做了这么多,已经是对马倩妍仁至义尽了。
可马倩妍却没有感恩,反而激起了她嫉妒的心理。
周心晴和马倩妍之间有什么恩怨?
为什么她觉醒了之后要把马倩妍扔下楼?
这一切,又得从马倩妍这个人说起。
马倩妍来自一个封建的农村家庭,家里有两个弟弟,父母重男轻女,所有好的东西都给了她的弟弟。
在这个大家长制的封建家庭里,所有的钱都由父亲和母亲支配。
周心晴寄给她的钱,原本是让她住宿上学的,因为初中在镇上,离大山有十几里的山路。
但这笔钱,却被她的父母截下了大部分,都分给了她的两个弟弟和自己用,只给马倩妍交了课本费。
初中时义务教育,学费不用花钱,但住宿费和其他的学杂费是照常收的,更何况去镇上远离家里,每天一日三餐的伙食费也需要不少的钱。
马倩妍没有反抗父母的勇气,没办法就只好自己到镇上帮人干活,或者捡捡破烂,省吃俭用才凑够钱上学。
初中还好,马倩妍课余时间做做兼职,也勉强够生活,毕竟大山里的小镇,东西也不贵。
但高中不是义务教育,学费就要照常收了,而且要去县城里才有高中,离家里更远了,生活费也骤然多了起来。
所以她的钱就不够用了。
为了凑够学费,她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县城里打工。
但高中是最紧要的学习阶段,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马倩妍打工的时间多了,休息不够,肯定就会影响学习。
更何况她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如何赚钱和省钱上,完全没有几分注意力用在学习上。
所以她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听不进课,成绩也一落千丈。
平常学习的时间,也无法集中注意力能学进去。
但她不能不上学,因为如果她放弃学业的话,就会被父母包办婚姻,让她嫁人。
他们那边有一个习俗,女方没有择偶的权力,都是父母安排好了去相亲,双方见上一面,只要男的点头答应了,那婚姻便成了,她就得要出嫁。
她高一寒假回家,偷听到父母的谈话,好像要把她嫁给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叔,那大叔有一片牧区,愿意出两万块钱来娶她。
两万块,这对于2008年大西北的农村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特别是贫困地区,已经是相当于近十年的年收入。
马倩妍好歹也是受过教育,每当想到自己的人生等于两万块钱的时候,她就无比的难过。
高二下学期的时候,她希望父母能把周心晴给她的钱都留一些,让她可以安心学习。
但父母根本不肯,并且说她学习那么差,还上学干嘛,不如回来嫁人算了。
但马倩妍不肯家人,只好咬咬牙,继续坚持。
她的成绩又不拔尖,所以申请不了学校的奖学金,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只是这种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生活,实在太过艰苦,马倩妍根本就应付不来。
所以第一次高考,她考砸了。
成绩出来的时候,马倩妍真的好难过,她把成绩写信汇报给了周心晴,希望能得到她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