彧无为 作品

第301章 合法(第2页)

为印证对蒋家情况的推测,二人即刻动身赶赴榆林巷。

蒋家的宅子同林宅,竟只隔了两户,格局大小,乃至境况,均与林家惊人相似。

林知夏骤然忆起,蒋母似曾向林家赠送过吃食。

察子向邻里探听得知:蒋家的宅子是祖上留下来的,据说当年蒋云逸中了举人后,曾拜认过一位先生。

据邻里所言,蒋云逸参加科考时曾突发高烧,未待终场便被抬出。

等到三年之后再战,却是屡试不第。

他有举人功名,又是汴京户籍,本来有个机会,去外地县衙任主簿,虽是九品,却是正式内品实职。

据说蒋云逸行李都收拾好了,就等公文下来,孰料却被一富商子弟用关系将差事横刀夺去。

自那之后,他便一撅不振,颓废了几年,最终无奈,受聘于千松书院担任监院一职。

“其文采实属上乘,否则千松书院也不会延揽他。”邻里纷纷惋惜其命运多舛。

至于他所拜认的那位先生身份,邻里却无从得知。

读书人拜名士为师乃常事,如同当初林知行拜曾任要职的孔老为师一般。

林知夏推测,这位先生多半也是一位在朝官员。

于是,林知夏和江成回了开封府,欲查证与蒋云逸同期科考的学子名录,希望能从中探明这位“先生”的身份。

开封府签押房内,纸墨味混杂着炭火的焦味。

宋大见林知行面色不佳,特意多加了个火盆,热得他自己一直在抹汗。

他们今天又找了一些人,分批将大花在内的四名牙人手里的孩童都买了下来。

询问后得知,竟有八成的孩子是被拐卖来的。

他们整理这些孩子的卖身文书发现,所有卖身契上涉及的户籍,皆出自衢州下辖的三个县城。

衢州位于睦州的西南方,其位置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流民中有来自衢州的吗?”林知行问。

宋大摇了摇头:“有,但不多,衢州受灾的情况没有其他州城重,往北走的很少,更多的流民其实流向了西面。”

“是啊,衢州路途遥远,流民都不往这走,这些户帖文书倒是办得齐全得古怪……”

林知行心中起疑。

朝廷虽禁良民为奴,却允以“雇佣契约”形式订立卖身契,年期十年或终身,但需经县衙户曹认证并缴纳一成税款。

贫民卖身本因生计维艰,如此高额的税项,多数人宁可冒险选择逃税,不办认证,这便是所谓“白契”。

官府往往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类契约不受律法保护。

然而,讽刺的是,所有被拐卖的孩童,其卖身手续竟全都完备“合法”。

官府大印清晰,税收证明俱全。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找到户籍本人,其生身父母本人质疑,否则这些卖身契表面上看便是铁板钉钉。

恰在此时,林知夏与江成推门而入。

林知行抬头,未及寒暄便道:“来得正好,衢州的事有些蹊跷。”

他将几份文书推至二人面前,指尖重重地点在官印之上:

“格式无差,印鉴也真,但衢州山高水远,流民北上至此的本就稀少,被拐的却多是衢州娃?

这不合常理,倒像是有人专程从衢州弄来了这些身份,以此洗白拐卖人口的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