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章 香火鼎盛的紫清道观(第2页)
朱小宝微微颔首,淡淡道。
“进去说吧。”
这话一出,不仅香客们惊呆了,连刚才那个小道童都张大了嘴巴。
原来这位看着平平无奇的年轻人,竟是道观的掌教师兄?
众人眼睁睁看着朱小宝从容地搀着朱元璋,在李思松的陪同下,慢悠悠走进了紫清道观的内院,一时间都忘了祭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是诧异。
“我的天!掌教?”
“这么年轻就做了掌教?”
围观的香客们惊得下巴都快掉了,愣在原地,目送着两人进了道观。
“小道参见陛下,参见太孙殿下。”
三清大殿内香烟袅袅。
几个身着深色道袍的道家高层正对着朱小宝和朱元璋躬身行礼。
“行了,都是自家人,别多礼了。”
朱元璋摆了摆手,目光扫过殿内熟悉的三清塑像,语气随意得像是走亲戚。
“今儿个刚好路过,想着你们这儿的斋饭清淡,过来垫垫肚子。”
“哎!好嘞!”
李思松忙应着,转身就吩咐身后的道童。
“快,去后厨说一声,备上咱们观里最精致的素斋,多做几样爽口的菜,一定要用新收的米和竹笋。”
他又转向二人,脸上堆着温和的笑。
“陛下,太孙殿下,你们先在这罗汉榻上歇歇脚,小道这就去取去年窖藏的云雾茶,泡上一壶给您二位解乏。”
朱元璋在榻边坐下,摸着冰凉的扶手乐呵道。
“好啊,早就听说你们道家的茶养人,今儿个正好尝尝鲜,也学学你们清静心、寡私欲的门道。”
李思松听了这话,眼睛一亮,顺势接道。
“陛下这话说到点子上了!这道家讲究的就是个‘无为心静’,心不扰,气自顺,可不就能长命百岁嘛!”
“哈哈哈!你这老道,倒会说话!”
朱元璋被逗得朗声大笑,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借你吉言,咱也多享几年这太平日子!”
朱元璋这人有个本事,跟谁都能搭上话,上到朝堂大臣,下到田间老农,三言两语就能聊得热络。
这本事不全是因为他出身草根,更在于他那颗从不停歇的求进心。
想当年,他还是个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全的放牛娃,拿起锄头比握笔杆子熟练得多。
可自打投了红巾军,他就像着了魔似的拼命补学问,案头的兵书、史书堆得比山高,哪怕行军打仗的间隙,也得让识字的亲兵念上几段。
后来当了皇帝,批奏疏时对着晦涩的文辞逐字琢磨,夜里挑灯看卷宗更是常事,他对自己的提升,从来没松懈过。
换作旁人,打下这么大一片江山,早就沉湎于权力的滋味,学着那些昏君骄奢享乐了。
可朱元璋不,他照样穿着打补丁的龙袍,吃着粗茶淡饭,眼里盯着的永远是百姓的田赋、边关的防务。
这份在权位上仍能沉下心来的毅力,才是最了不起的地方。
人一旦有了权、钱、名,就容易飘,能安安稳稳坐下来看书学习的,万中无一。
朱元璋偏是个例外,却又从不跟人吹嘘这些,仿佛那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他就像武则天立的那块无字碑,是非功过全凭后人评说。
皇帝嘛,总得有点神秘感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