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徐妙锦:去洪武门叩阙
今儿个是腊月十一,算下来,朱小宝已经离开九天多了。 眼瞅着要过年了,可宫里宫外的,一点年味儿都没有。
这九天,朱元璋除了批了占城国的奏折,还有南疆剿海寇的事儿,压根没发布啥重要政令。
皇帝就跟人间蒸发了似的,以前那么勤政的人,现在大小经筵全停了。
文武百官吓得够呛,一个个提心吊胆的。
刚开始这事儿还瞒着,也不知啥时候起,朱小宝离开了应天城的消息在朝堂和民间便传开了。
这下可炸了锅,各种另立新太子的说法闹得沸沸扬扬。
为了压下流言,国子监里方孝孺、刘三吾这帮老夫子带头呛声。
“祖宗定下的规矩能随便改吗?国家没个准章程,天下不就乱套了?没看见新朝王莽今天改这明天改那,最后把国家作没了?”
这些人是朱小宝的死忠粉,特能辩论,张嘴就是历史上的兴亡故事,一时间还真把大伙儿的嘴堵上了。
可日子一天天过去,朱小宝迟迟不回来,国子监内部也开始闹分歧了。
年轻的读书人反过头来怼他们,拿宋朝熙宁变法举例,说王安石太固执,一门心思搞改革不知变通,最后变法黄了,国家也跟着遭殃。
他们说规矩要是死搬硬套,国家早晚得完蛋。
国君关系着国家命运,就该让有本事的人上,死守老规矩可不是啥好事儿,对国家来说才是真麻烦。
他们还怼刘三吾他们。
“都说祖宗成法,这祖宗到底指谁?还不就是当今陛下一句话的事儿。”
可不嘛,大明朝的老祖宗除了朱元璋还能有谁?
这些规矩不都是老爷子亲手定下的吗?
既然现在的太子“失了德行”,为啥不能另选新人?
慢慢地,这种说法在读书人里越来越多。
其实也好理解,年轻一辈没啥政治资本,不像刘三吾他们早就跟定了朱小宝。
朱小宝要是得势,他们跟着沾光。
可底下这些小官儿捞不着好处,要是能捧个新太子,以后升官发财不就有指望了。
刘三吾他们是纯粹的读书人,但好多人可不是,说白了就是想趁着这档子事儿,给自己捞点政治资本。
刘三吾府上。
方孝孺跟几个老学究掸掉身上的雪,一脸愁容地走了进来。
屋里生着炉子,暖烘烘的。
方孝孺着急地问。
“刘先生,有太孙的消息没?”
刘三吾也是一脸的焦虑。
“没呢,就跟凭空消失了似的。”
方孝孺叹了口气。
“真没想到,这帮年轻人嘴这么厉害,拿熙宁变法说事儿含沙射影。”
“现在太孙不在应天,宫里消息也全断了,老话儿说兼听则明,现在这样可不行啊!”
“我听说皇二孙朱允炆不在国子监上学了,现在负责整理奏折,还有筛选奏折的权力,要是咱们的话传不到皇爷耳朵里……”
方孝孺越说脸色越难看。
刘三吾也气不打一处来。
“皇爷到底啥意思啊?让朱允炆管奏折,难不成真是心灰意冷,想换太孙了?”
方孝孺摇了摇头。
“不好说啊!”
“这阵子太孙跟人间蒸发了一样,再好的感情也经不住离得远啊,老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不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