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明年肯定在金銮殿(第2页)
回宫后,朱小宝先陪朱元璋来到谨身殿,通政司的奏疏早已堆积在此。
望着如山的奏疏,朱元璋幽幽叹气,端起浓茶喝了一口,问朱小宝。
“大孙,你觉得今天宫外那年轻人的建议如何?”
朱小宝明白祖父所指,谨慎答道。
“若真组建这样的文臣班子,虽目前权柄不大,但久之可能坐大,若没有其他势力制衡,此法不可行;若能找到平衡之策,则可考虑。”
内阁制度形成于永乐时期,洪武年间尚不具备条件,没有宦官集团制衡,皇权会被文官削弱。
此时的朱小宝,已经能站在帝王的视角来思考了。
要巩固皇权,就不能让文官独大,需用宦官集团制造矛盾、维持平衡。
皇权统治,不能简单以忠奸划分,必须让不同势力相互争斗,方能彰显帝王权威。
培养宦官需要时间,当时内廷宦官大多目不识丁,永乐时期才开始专门教太监识字。
而朱元璋厌恶宦官干政,在《皇明祖训》中三令五申禁止宦官识字。
因此,在司礼监制度成型前,空谈内阁不切实际。
朱元璋赞许地看了朱小宝一眼。
“不错!那小子有想法,但太过简单,和当年的你一样。”
说罢,莞尔一笑。
朱小宝面露羞赧。
确实,不了解当时的政治架构,空谈制度难免纸上谈兵。
“不过……”
朱元璋话锋一转。
“他有这份心,说明是个肯做事的人,咱倒期待他日后能在金水桥鲤鱼跃龙门。”
朱小宝笑道。
“那咱们就等着看吧。”
朱小宝暂未敢向朱元璋提及内阁与司礼监的架构,深知此时提及只会让祖父动怒,毕竟他绝不会同意宦官识字。
御案上铜灯随对话晃动,朱小宝正襟危坐批阅奏疏,朱元璋则躺在摇椅上翻阅史书。
批阅过半,朱小宝已有些头晕。
他深知朱元璋勤政,但自己并不想效仿,凡事亲力亲为耗费心力,洪熙帝监国十六年便英年早逝,正是因此。
仁宗之后,明朝加速完善内阁与司礼监制度,皇帝才得以减轻负担。
朱小宝翻开一封礼部尚书李缘的奏疏。
“自洪武七年至今十八载,倭国怀良亲王屡屡朝贡却多有缺漏。”
“今浙东台州、明州等地七十余人被俘,恳请下诏追回。”
这涉及外交政策,倭寇屡犯浙东沿海,令朝廷头疼。
朱元璋见朱小宝犹豫,探身一看,怒道。
“小小倭寇,竟敢冒犯天威,真以为咱不敢收拾他们?大孙,看咱如何回应。”
朱小宝点头提笔,朱元璋口述国书。
“上天有好生之德,厌恶不仁者自取灭亡,昔日中原动荡,倭寇趁元朝衰弱进犯浙东、山东,朕乃华夏正统,耻于前王受辱,兴兵扫平胡虏。”
“自古帝王居中原而治四夷,历代相承,皆依此道,元朝本为漠北胡夷,窃据华夏百年,败坏纲常。”
“朕承蒙上天祖宗庇佑,起兵二十年,收复失地,登基为帝,诏书到日,顺服则上表称臣,抗拒则整兵自守,若继续为寇,朕必命舟师直抵其国,缚其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