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铁卫三营的故事,姜南风请缨入东北!
嗡—— 此话一出。
杨宁连忙伸手握紧了那块银色虎符。
整张脸上都瞬间洋溢出了幸福的笑容。
“岳丈,您不是跟我开玩笑吧?”
杨宁咽了咽口水,嘴角难压的问道。
“铁卫三营是老夫的嫡系,老夫知道殿下你想要一支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老臣这支铁卫三营虽水准有限,但起码能帮殿下你度过困境。”
徐遇春斩钉截铁的说着。
看向杨宁的眼神中竟流露出了几分宠溺。
而杨宁闻言,一时间握着那块银虎符,甚至都忘了回答。
要知道。
每个能长期驻守边关的将军,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嫡系班子。
包括楚王杨楚,之所以能在西南藩地呼风唤雨,成为诸位藩王当中数一数二的存在。
正是因为楚王杨楚的嫡系部队强大如麻!
后期再加上土司骑兵的帮助,堪比如虎添翼!
而对于长期驻扎在西北国门的徐遇春来说。
这铁卫三营,就是他仰仗的嫡系部队之一。
此外。
铁卫三营的名声,在整个大乾军伍都能排的上号。
铁卫三营在进攻上的能力,虽然和一般军队差别不大。
但是铁卫三营的防守能力,绝对堪称是大乾军伍的一流梯队了!
就拿铁卫三营成名的那场玉门防守战来说。
原定计划是让铁卫三营在玉门关拖住敌人的主力部队至少二十四个时辰。
那场战役,是面对整个北边蛮夷的联军。
北蛮的联军多达十五万之众,其中超过十万皆为骑兵。
他们一路南下,势如破竹。
将大乾北国城池的五分之一都摧毁殆尽了。
由于这次的进攻极为突然。
大乾皇帝压根就没反应过来。
八百里加急军报的速度,甚至比不上敌方攻城略地的速度。
在那场战役的前期,大乾方面至少有五万军将战死沙场!
堪称是大乾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十大战役之一了。
而且,也正是因为当时的北蛮联军势如破竹。
所以朝中才出现了许多主张南迁的声音。
倘若当时南迁,如今的大乾很可能就剩下半壁江山了。
但当时的大乾军伍,军心溃散。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将领,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去堵住窟窿。
即便是当时位于壮年的魏国公,也丝毫没有扶大厦之将倾的念头。
就当大乾皇帝万念俱灰。
已经默许了迁都南奉之际。
年仅二十九岁,彼时还只是左将军的徐遇春站了出来。
徐遇春说,他手下有三支嫡系部队。
其中之一,名为铁卫三营。
是打防御战的好手。
虽说当时的徐遇春在偌大的大乾军伍中只能算是一个无名小辈。
但他却是唯一一个敢站出来的。
就冲这股莽劲儿,大乾皇帝给了徐遇春和铁卫三营这一次机会。
铁卫三营被连夜派到了玉门关换防。
玉门关是大乾北国的最后一道门户。
倘若玉门关再破。
整个大乾北国的腹地就全都毫无保留的暴露在了北蛮联军的眼前。
到那时。
即便大乾皇帝不想南迁。
那也不可能了。 那一晚,在徐遇春的带领下。
铁卫三营来到了玉门关上。
从高处远眺而望。
玉门关外尸横遍野,杀戮的火光冲天而起。
铁卫三营的七千将士,就这么听着十万骑兵马踏大乾江山。
每一个士卒的心中,都积攒了无限的家仇国恨。
由于北方兵力空虚,损失惨重,军心涣散。
想要再从北方调兵迎击北蛮联军。
就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南方的备倭兵和水军调兵。
以火器作为突破口,全力阻击北蛮联军入内。
但大乾疆域之广。
即便是前世蓝星中的元朝都略逊一筹。
就算让南方的士兵日夜不休,整日急行军。
想要赶到北方前线来。
也至少需要十日之久。
无奈之下,大乾皇帝只得从西域借兵三万。
西域承诺,会在两日之内把援军调到北国前线。
为此,铁卫三营才会有驻守二十四个时辰的标准线。
第一个十二时辰,铁卫三营七千余人战死三百,玉门关未破。
第二个十二时辰,铁卫三营七千余人战死四百,玉门关未破。
可到了第三个十二时辰。
援军依旧未到!
当时的徐遇春想过让人去求援。
但彼时的玉门关上,每一颗人头都弥足珍贵。
他不敢冒险突围,更不敢拿身后的圣旨开玩笑。
他能做的,只有继续守住玉门关。
守到援军到来!
可随着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十二时辰过去。
援军依旧没有风吹草动。
而彼时的铁卫三营,已经从七千余人战至只剩不到五千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