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儒道相生与相争(一)(第2页)
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儒家与道家这两大思想流派既有激烈的思想碰撞,又有深刻的相互融合。这种既互补又纷争的关系,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而其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战国这一思想大爆发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礼崩乐坏”、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儒道两家在互相斗争与互相吸取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各自构建起独特的思想体系,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堪称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学术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秩序发生巨大变动,原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被打破,旧有的传统观念受到强烈冲击。正是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儒道两家应运而生,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天空。
儒道两家皆诞生于春秋末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各种思想学说纷纷涌现。值得一提的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略早于儒家创始人孔子。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曾不远千里,前往洛邑向老子问礼。这次会面,不仅是两位伟大思想家的交流,更是儒道两家思想碰撞的早期见证。老子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智慧,为孔子答疑解惑,在某种程度上,老子可被视为孔子的先生。这次问礼事件,不仅体现了当时学者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风气,也为日后儒道两家思想的互动埋下了伏笔。
儒道两家的产生,与西周以来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深刻危机紧密相连。当时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层面。其一,是西周以来礼乐文化的衰落,史称“礼崩乐坏”。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构建起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这套制度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然而,随着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崛起,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频繁发动战争,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诸侯们不再遵守周礼的规范,僭越行为层出不穷,原本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其二,是上古三代(夏、商、西周)以来上帝神学权威的动摇。在早期的中国社会,人们普遍相信上帝或天命的存在,认为上天主宰着人间的一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面对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时,人们开始对上帝的权威产生怀疑,一股怀疑上帝神学的思潮悄然兴起。人们不再盲目地相信上天的安排,而是开始思考人类自身的力量和价值,这种思想的转变为新的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面对这场传统文化的危机,老子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应对方式,从而形成了两种迥异的思想体系。老子站在反传统的立场,对当时的礼义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抨击。他认为,“礼”的出现并非社会进步的标志,而是忠信衰薄、世乱的祸首。在老子看来,过多的礼仪规范和人为的制度约束,不仅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反而会束缚人们的天性,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因此,他提倡顺应自然的素朴的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不妄为、不刻意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发展。在天道观上,老子更是有着开创性的贡献。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全新宇宙论哲学体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它先于天地而生,独立存在,永恒运行,世间万物皆由“道”所派生。这一哲学体系的提出,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上帝或天命的依赖,将对宇宙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新时期,为后世的哲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与老子相反,儒家创始人孔子以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他深刻认识到礼乐文化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尽管也反对当时徒有虚名、流于形式的礼义说教,但他的目的并非否定礼乐制度本身,而是希望通过革新来挽救礼乐文化的危机。孔子主张用“仁”的思想来充实“礼”的内容,提出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仁者人也”,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属性,是做人的根本原则。仁学本质上是人学,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做人、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儒家学派十分重视对人、人际关系和人性问题的研究,倡导人们通过“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孔子还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国哲学开创了人学的传统。这种对人的重视和对社会责任感的强调,使得儒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了中国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
老子与孔子思想路数的差异,使得儒道两家逐渐发展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思想学术派别。道家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注重对宇宙本体和自然法则的探索;儒家则关注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尽管两家思想存在诸多分歧,但正是这种差异与碰撞,促进了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春秋战国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两家在不断的斗争与融合中,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面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