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墨家留下的历史遗憾(第2页)
这种缺失在近代历史中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当西方列强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科技,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时,中国却因科学技术的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科技的较量中显得如此脆弱。我们不得不反思,如果墨子的学术思想能够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如果科学技术能够在华夏大地上茁壮成长,中国的历史是否会走向不同的方向?或许我们能够更早地开启工业革命,在科技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在近代的国际竞争中拥有更强的实力。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墨子学术的落寞,成为了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一道伤痕。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当今时代,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深刻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我们从历史的阵痛中汲取教训,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重视科技创新,努力弥补曾经的遗憾。墨子的学术思想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其蕴含的智慧与精神,正激励着当代的科研工作者与学者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段历史的阵痛,终将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警示与动力,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科技强国之路。
墨子对自身学说有着深刻且笃定的认知,坚定地将其主张定义为“此仁也,义也”,谓之“天德”,谓之“天志”,谓之“圣王之道”。
在墨子的哲学体系中,“仁”并非儒家所强调的基于血缘与等级的差序之爱,而是超越亲疏贵贱的“兼爱”,是对天下苍生一视同仁的悲悯与关怀;“义”也绝非世俗功利层面的道义,而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准则。他将这些理念上升到“天德”“天志”的高度,认为这是顺应上天意志、符合宇宙规律的至善之道,更是实现圣王治世、天下大同的必由之路。这种自我评价,不仅彰显了墨子对自身学说的高度自信,更折射出他以天下为己任、欲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宏大抱负。
墨子及其学说的影响力,在诸多典籍记载中可窥一斑。《荀子·成相》曾言:“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这短短数字,勾勒出一幅特殊的时代图景。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之中,传统的礼乐制度逐渐失去对社会的规范效力,众多思想家的学说难以扭转乾坤,而墨家学说却如异军突起,凭借切实可行的主张与济世情怀在民间广泛传播。墨家弟子们奔走四方,以实际行动践行兼爱、非攻、尚贤等理念,他们组织严密、行动力强,无论是劝阻战争,还是帮助百姓生产生活,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墨家学说能够在乱世中迅速崛起,赢得众多民众的认可与追随。
班固在《答宾戏》中写下“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这一经典表述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将儒家与墨家的济世精神并置呈现。“孔席不暖”描绘了孔子周游列国,四处奔波,席子还没坐暖便又踏上旅程的辛劳;“墨突不黔”则刻画了墨子及其弟子们忙于救世,连烟囱都来不及熏黑就匆匆离去的忙碌。二者共同勾勒出诸子百家为实现理想、挽救世道人心而不辞辛劳、不懈奋斗的伟大形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墨家学说在当时与儒家学说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与强大的生命力。
跨越千年时光,墨子的思想智慧在现代依然绽放着独特光芒。毛泽东对墨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赞誉其为“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称他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这一评价绝非偶然。墨子的思想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因子,他重视实践与经验,主张“三表法”,即以“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判断事物真假、言论是非的标准,强调从历史经验、民众实际见闻和社会实际效果三个维度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这种求真务实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在古代思想家中独树一帜。同时,墨子关注生产实践与科学技术,在力学、光学、几何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诸多开创性的成果,其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认知,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学派,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远见。
历史学家杨向奎对墨子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更是推崇备至,他直言:“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在古希腊,众多科学家与哲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然而,墨子在几乎相同的历史时期,凭借一己之力,带领墨家学派在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墨家着作《墨经》(后来被收录在《道藏》中才有幸得以保存下来)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力学原理、光影成像规律、几何图形定义等科学内容,其理论的系统性与前瞻性令人惊叹。例如,对力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简洁精准地阐述了力与物体运动变化的关系;对小孔成像原理的记载与分析,更是世界上最早对光学成像现象的科学解释。这些成就足以证明,墨子及其学派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索不仅不逊色于古希腊,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超越。
学者鲍鹏山则以“挑战帝国的剑侠”来形容墨子,这一评价生动地揭示了墨子及其学说的反抗精神与侠义气质。
在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墨子坚决反对大国对小国的侵略战争,倡导“非攻”理念。他带领墨家弟子们奔走于各国之间,以智慧与勇气阻止战争的爆发。
当楚国准备攻打宋国时,墨子听闻消息,不畏路途遥远,日夜兼程,仅凭一己之力,通过严密的逻辑辩论与模拟攻防演练,成功说服楚王放弃攻宋的计划。
这种以弱小力量对抗强权帝国、以实际行动守护和平正义的行为,恰似一位仗剑行侠的勇士,向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发起挑战。墨子和他的墨家学派,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决绝,践行着自己的理想,成为那个时代反抗强权、守护正义的象征。从古代的自我定义,到后世的多元评价,墨子及其学说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中华文明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