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始皇武功(第2页)

在巩固北方统治的同时,秦王政的目光也投向了南方。为了平定百越(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他下令开凿灵渠,以贯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灵渠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全长约34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等部分组成,巧妙地利用地形,将湘江和漓江连接起来,使长江水系的水能够顺利流入珠江流域。

灵渠的修建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秦朝征调了大量民夫,耗时数年才最终完成。它的建成不仅解决了秦军南征的粮草运输问题,还为后世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公元前214年,灵渠正式通航,大量军粮通过水路运往百越地区,为秦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正式发动对百越的征服战争。他派遣大将赵佗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兵分五路进攻百越各部。由于百越地区地形复杂,山林密布,秦军起初遭遇顽强抵抗。但凭借灵渠提供的后勤保障,秦军最终击败百越各部,将其纳入秦朝版图。

为了巩固对百越的统治,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移民实边、设立郡县、推广中原文化等。赵佗因功被任命为南海郡尉,后来更建立了南越国,成为秦汉之际岭南地区的重要统治者。

随着六国灭亡、驰道修筑、灵渠开通和百越平定,秦王政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秦朝正式建立。他自号“始皇帝”,希望子孙相继,传之万世。

秦朝的统一不仅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还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驰道的修建、灵渠的开凿、郡县制的推行,无不体现出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长远眼光。尽管秦朝二世而亡,但它所确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从此,中国进入了帝国时代,一个崭新的历史篇章就此展开。

秦始皇之前的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但这一称号在当时并未广泛流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认为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于是下令大臣议称号。

经过一番议论,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

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巩固了他的绝对权威,也为后世的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基础。

首先,秦始皇取消了谥法。谥法起源于周初,是一种在君王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的制度。这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君王的功过是非,但在秦始皇看来,却是一种对君主权威的极大不敬。他认为,让“子议父,臣议君”,不仅太不像话,更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他果断宣布废除谥法,禁止后代臣子对君主进行任何形式的评价,从而确保了皇帝的绝对尊严和权威。

其次,秦始皇规定天子自称“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将其限定为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这一举措进一步凸显了皇帝的特殊地位,将皇帝与普通百姓和臣子区分开来,使皇帝成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通过这种语言上的限制,秦始皇巧妙地强化了皇帝的权威,让天下人都明白,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侵犯的。

皇帝的命令被称作“制”或“诏”。其中,“命曰制,令曰诏”,二者虽然都是皇帝的命令,但在效力和性质上有所不同。“制”通常用于重要的国家事务和政策的颁布,具有更强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而“诏”则更多用于一般的指令和通告。通过将皇帝的命令分为“制”和“诏”,秦始皇不仅规范了皇权的行使方式,还进一步明确了皇帝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秦始皇规定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这一措施体现了对皇帝名字的绝对尊重和敬畏。在当时的文字记录和官方文件中,凡是遇到“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以示对皇帝的崇高敬意。这种避讳制度不仅在文字上对皇帝进行了特殊的保护,也在心理上进一步强化了皇帝的神圣地位,让天下人都对皇帝产生一种敬畏之情。

最后,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玺是皇帝权力的象征,是皇帝行使最高权力的重要信物。通过将玺限定为皇帝专用,并且必须以玉质雕刻,秦始皇进一步凸显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同时也为皇权的传承和象征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物质载体。

除了这些“尊君”的措施外,秦始皇还继续执行了自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他通过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这一系列政策不仅削弱了旧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干扰,还为新兴的军功贵族提供了上升的空间,使秦国的统治更加稳固和高效。

此外,秦始皇还信奉由传统道学发展而来的阴阳家所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这种学说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规律进行的。秦始皇认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而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是天经地义的。基于这种理论,秦始皇将十月定为岁首,进一步强化了秦朝的“水德”象征。这一举措不仅在思想上为秦朝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在文化上进一步巩固了秦朝的统一。

通过这些措施,秦始皇成功地将皇帝的地位神圣化,使皇帝成为了一个绝对权威的存在。他的这些举措不仅为秦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的封建王朝树立了君主专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