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秦始皇的身世(第2页)

吕不韦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为秦国的未来埋下了重要的伏笔。他以丞相的身份,开始着手整顿朝政,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为秦国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秦国的天空被一层阴霾笼罩。庄襄王嬴异人在位仅仅三年便突然去世,享年仅三十五岁。他的离世让秦国的朝堂陷入了一片慌乱之中,毕竟,他留下的是一位年仅13岁的继承人——嬴政。

嬴政,这位年少的秦王,站在权力的巅峰,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虽然出身王室,但年少的他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面对复杂的朝堂事务和庞大的国家机器,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为了稳定局势,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尊吕不韦为“仲父”,并将国政大权悉数交予吕不韦。这一决定,让吕不韦成为了秦国的实际掌权者。

吕不韦,这位曾经的卫国商人,凭借自己的智慧、谋略和对权力的敏锐洞察力,一步步走到了秦国的权力核心。他深知,秦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周边六国虎视眈眈,内部也需要进一步巩固和稳定。因此,他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整顿朝纲,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力量。在他的努力下,秦国的国力蒸蒸日上,逐渐展现出强大的扩张势头。

吕不韦还积极招揽天下贤才,广开言路,使得秦国朝堂上人才济济。他鼓励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修建了郑国渠,使得秦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后续的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他也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更新,使得秦国的军队成为了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

然而,吕不韦的权势日益膨胀,也为秦国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他虽然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的权力过大,使得朝中一些大臣心生忌惮。他们担心吕不韦的影响力会威胁到王室的权威。而嬴政,虽然年少,但他并非没有野心。他深知,自己终有一天要亲掌大权,而吕不韦的存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随着时间的推移,嬴政逐渐长大,他的智慧和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他开始暗中布局,寻找机会收回权力。而吕不韦,虽然权倾朝野,但他毕竟并非秦国王皇宗亲,也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并不稳固,他需要利用自己与嬴政的关系来不断巩固自己的权力。于是,秦国的朝堂上,一场暗流涌动的权力斗争悄然拉开帷幕。

关于嬴政身世争议, 始于《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赵姬原为吕不韦的姬妾,后被献给秦国质子异人(即后来的秦庄襄王)。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此处提到:“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这一记载暗示赵姬在被献给异人时已有身孕,若此说成立,则嬴政实为吕不韦之子。

然而,《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正统记载却明确写道:“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这一说法与《吕不韦列传》存在明显矛盾,引发后世学者长期争论。

后世学者的两种主要解读

一. 阴谋论派

这一派认为,吕不韦有意策划政治联姻,通过让赵姬怀孕后再献给异人,从而巩固自身在秦国的权力。此说多见于民间传说和部分野史,甚至被后世小说(如《东周列国志》)进一步渲染。

支持者认为: 吕不韦作为商人,极具政治野心,他可能通过“奇货可居”的策略,让嬴政成为自己的政治傀儡。

赵姬被献给异人后迅速得宠,并生下嬴政,时间上与“大期”(即足月)的记载存在矛盾,可能暗示怀孕时间早于献姬之时。

然而,这一说法缺乏直接证据,更多是基于对司马迁模糊记载的推测。

二. 史料误记派

这一派认为,《吕不韦列传》的描写存在文学夸张,且汉代以后的文献(如《战国策》)均未提及嬴政身世存疑之事,可能是司马迁收集的稗官野史或民间传闻。支持者指出:

《战国策》作为与《史记》同时代的史料,对嬴政身世只字未提,若真有吕不韦献孕姬之事,《战国策》不可能完全忽略。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时会混杂不同来源的史料,可能存在误记或夸大。

现代学术界的共识是:秦始皇的血统可靠。

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嬴政确为异人之子,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一. 秦国王室宗法严格

秦国对宗法继承极为重视,若嬴政非异人亲生,华阳夫人集团(支持子楚继位的核心势力)与秦国宗室不可能默许其继位。

华阳夫人无子,她之所以支持子楚,正是因为子楚是她名义上的儿子。若嬴政实为吕不韦之子,华阳夫人集团不可能坐视不管。

二. 吕不韦在嬴政亲政后遭清算

若嬴政确为吕不韦之子,吕不韦在嬴政即位后应更受重用,而非最终被罢相并被迫自杀。

嬴政在亲政后迅速铲除吕不韦势力,表明他对吕不韦并无特殊情感,反而可能因吕不韦曾权倾朝野而对其产生忌惮。

三. 汉代儒生的政治动机

汉朝取代秦朝后,为了证明自身政权的正当性,部分儒生可能刻意贬低秦朝,渲染嬴政身世存疑的说法,以削弱秦朝的正统性,可能刻意渲染嬴政“私生子”的说法,以证明秦朝统治缺乏合法性。

而古代医学对怀孕时间的判断并不精确,可能进一步加剧了这一争议。战国时期对怀孕周期的计算可能与后世不同,“大期”可能指十个月或十二个月,导致司马迁对赵姬怀孕时间的记载存在歧义。

综合史料与逻辑分析,嬴政确为异人之子的可能性极高。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矛盾记载,可能源于史料来源不同或文学加工。

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嬴政的身世争议更多是汉代政治宣传与历法认知差异的结果,而非真实历史。这一争议也反映了古代史学在史料取舍与政治影响下的复杂性。

嬴政从质子到秦王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机遇,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而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