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秦一统江山(第2页)

而在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国在其他战场上也动作频频,不断增兵。王翦率领秦军,向着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城西南)发起了猛烈进攻。蓟城的城墙在秦军的攻城器械攻击下,摇摇欲坠。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王翦率军一举攻破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惊慌失措,带着公室卫军,一路逃向辽东(今辽宁辽阳)。秦将李信则带兵乘胜追击,一直追到衍水(今辽宁浑河)。在这里,李信再次击败太子丹的军队,消灭了燕国卫军的主力。燕王喜为了保住燕国,竟然狠下心来,杀死了太子丹,并向秦国求和。然而,秦国的野心又怎会因为一个太子丹的死而得到满足,嬴政果断拒绝了燕王的求和。但考虑到燕赵两国的残余势力已经如同囊中之物,为了能够集中兵力,全力对付魏国和楚国,秦国决定暂时停止对燕赵的进攻,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正在酝酿之中。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中原大地被压抑的战争阴云笼罩得密不透风。咸阳城外,六十万秦军旌旗蔽日,戈矛如林。老将王翦身披玄铁甲胄,腰间配着寒光凛冽的青铜长剑,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是浩浩荡荡的大军;蒙武则统领精锐骑兵,神色冷峻地紧随其后。这支秦国倾国而出的虎狼之师,踏着整齐的步伐,向着南方楚国进发,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即将爆发。

楚国朝堂内,面对秦国的汹汹来势,君臣们如坐针毡。楚王紧急征调全国兵力,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项燕身上,命他统领楚军在平舆列阵,企图与秦军展开一场生死决战。与此同时,秦王嬴政亲自坐镇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他站在高高的了望台上,目光如鹰隼般注视着前线的一举一动,整个秦军的调度指挥都从这里发出,彰显着他志在必得的决心。

王翦抵达前线后,并未急于与楚军交锋。他深知楚军虽在之前的战斗中有所损耗,但依然保有相当的实力,且本土作战,士气不容小觑。于是,他下令秦军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坚壁自守的策略。任凭楚军在营外如何叫骂挑战,秦军始终紧闭营门,拒不出战。王翦每日深入军营,与士兵们同饮同食,嘘寒问暖。他关心士兵们的饮食是否可口,起居是否舒适,还特意安排了合理的作息时间,让士兵们能够劳逸结合。为了提升士兵们的战斗力,他组织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军营中,士兵们你追我赶,奋力投掷石块、跳跃沙坑,呼喊声此起彼伏。在这样的训练下,秦军士兵的体力和战斗技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而楚军这边,每天都在秦军营外挑战,却始终得不到回应。日子一天天过去,原本高昂的斗志逐渐被消磨,士兵们开始懈怠,军心也变得涣散。项燕看着士气低落的楚军,心中焦虑万分,无奈之下,只好下令率军东撤,企图重新寻找战机。

王翦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楚军的动向,当他得知楚军东撤时,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知道,出击的时机到了!他迅速挑选出军中最为精锐的士兵,组成先锋部队,下令全军出击,对楚军展开猛烈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秦军如饿虎扑食般冲向楚军。此时的楚军正处于撤退的混乱状态,面对秦军的突然袭击,顿时阵脚大乱。王翦指挥秦军奋勇拼杀,喊杀声震天动地。经过一番惨烈的激战,楚军大败,项燕也在此战中阵亡(关于项燕之死,历史上素有争议,但此战楚军惨败却是不争的事实)。秦军乘胜追击,如入无人之境,接连攻取了楚国的众多城邑,楚国的防线彻底崩溃。

到了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腹地深入进攻。楚国此时已经摇摇欲坠,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秦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抵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经过一番激烈的攻城战,秦军终于攻破城门,俘虏了楚王负刍,立国八百年的楚国就此灭亡。然而,王翦并未停下征战的脚步,他率领秦军继续进军江南,很快便占领了越国旧地。秦国在原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后,又将其细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将这片广袤的土地正式纳入了秦国的版图。

在灭亡楚国的同一年(前223年),解决了魏国这个后顾之忧后,秦王嬴政将矛头指向了苟延残喘的燕国。他派遣王贲率领秦军,一路北上,直扑辽东。此时的燕国早已是强弩之末,面对秦军的进攻,根本无力抵抗。很快,秦军便俘虏了燕王喜,燕国也随之灭亡。秦国在燕地设立了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统治。

公元前221年,韩、赵、魏、楚、燕五国已尽皆覆灭,天下只剩下齐国这最后一个诸侯国。在五国相继被灭的过程中,齐国一直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以为凭借着与秦国的盟约就能高枕无忧。多年来,齐国军备废弛,士兵缺乏训练,武备陈旧不堪。当秦军的兵锋直指齐国时,齐国才如梦初醒,却为时已晚。秦将王翦率领着从燕地南下的秦军,如狂风般直扑临淄。齐王建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惊恐万分,最终选择开城投降,齐国灭亡。

至此,历经十年的兼并战争,秦王嬴政以其雄才大略,凭借着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横扫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一个崭新的时代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