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北宋经济课2(第2页)

天幕下的人也就知道为什么大宋缩小了疆域,到了南宋之时也依旧富庶的原因之一了。

就算是跑到了南方,但是经济不崩溃,根还在,那就还能够继续,加上宋朝的经济其实很大一部分是依赖商业税,土地税少了许多,不至于让后面的南宋连反击都组织不起来。

“《清明上河图》中船乘不绝,足以看出来宋朝对水运积极开发利用,这也是对经济发展往来的一种促进,也促进了运河两侧的繁荣。”

“我们又看到这里,到了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看见一些店铺都是开在了街边,之前看过了明朝的一些讲解,可能有人先入为主的觉得这有什么?不是很正常吗?”

易梅摊手,随即话语一转,“但我们要知道,宋朝的前面还有一个大朝,那就是唐朝,唐朝的时候是有坊市的。”

“那个时候的坊与坊之间,市和市之间有着高大的围墙,也执行严格的宵禁制度,也就是晨钟暮鼓,到了宋朝,坊区和市区已经不再泾渭分明了。”

大家也稍微点头。

李世民也知道这一点,并且知道商业的重要性。

以前他们便是后世人所说的小农经济,坊市隔开也有利于管理,但是现在的唐朝可是知道未来的路不只是发展农业这一条。

李世民要让经济发展起来,也稍微放松了一些商业氛围,以几处地方试点,模糊了一些坊市之间的界限。

果然有利可图之人便来了,然后这里有了小摊,有了杂货店,有了饭馆,而那些喜欢凑热闹的人也来了,来了多多少少也会消费。

而店铺的老板赚了钱就要纳税上交到朝廷,朝廷也会花钱出去,形成一个循环。

现在的易梅分析的就是原先的大唐。

“宋朝政府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商业政策,首先就是交易地点的放开,直接就促进了城市内的贸易发展,同时随着城市内市场规模扩大,为了满足交易的需求,甚至于营业的时间也不再规定了。”

“到了后面,宋朝还出现了草市、夜市,甚至于夜市还可以通宵买卖。”

“夜市,我们就知道是什么了。”易梅说到这里,下面的传来一些默契的笑声,“那么草市是什么?下面坐着的大家肯定就都清楚了,但是天幕下的大家可能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

朱清谷没想到易梅还会注意到天幕下的人,因为之前的几位讲师也是不和天幕下的人互动,只是和台下的皇帝大臣互动几句。

说他们是学生,他们也不算是真正的学生,都是有着自己见解的一方大佬。

“赶集大家听说过吧?”易梅说道,“草市也就是在州县城以外的水陆交通要道,又或者是驿站之类的地方形成的乡村定期集市。”

“草市起源很早,在东晋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宋朝的时候进入了鼎盛,在这之前,草市的交易时间同样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