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周瑜痛惜,孙权染病
(解答一些读者问题。
有人说,孙权亦是当世豪杰,掌权后,夺交州,收荆州,使地盘由一州变成了三州,功绩远远大于父兄。
于曹魏蜀汉作战,赤壁夷陵濡须口石亭亦皆有大胜,曹魏对东吴投入的兵力远大于蜀汉,东吴给曹魏造成的压力也远远大过蜀汉。
为何在你书中孙权如此不堪。
先说第一点:
历史上孙权夺二州,皆为夺盟之利。
杀关羽,斩吴巨,屠士燮一族,因为很多人不清楚后二者,故而总拿刘备夺刘璋益州以谓背刺。
两者区别还是很大的。
张松信件暴露之前,刘备纵有夺益州之心,却无夺益州之举。
更放弃了鸿门宴伏杀刘璋这样的天赐良机。
若换孙权,刘璋这一次见面估计就没了。
而在信件暴露之后,刘璋已有截杀刘备之举,刘备才有反夺益州之实。
可谓形势所逼,互有对错。
不能单以背刺言之。
孙权对关羽就不说了。
就当孙权久为关羽所欺,气愤不过。
然对吴巨,是在吴巨选择归附孙权时,孙权以对其不信之由设鸿门宴将其斩杀。
有人说,这是步骘的做法,与孙权无关。
我不太相信,步骘一个山寨的交州刺史,在无孙权授意下,敢杀手握重兵的苍梧太守。
说到底,你那么点兵马,还是在人家地盘上,能设宴伏杀成功,还不是利用了人家的信任。
至于士燮,那就更魔幻了。
士燮活着时,与孙权堪称忘年交,士燮举全州之力支持孙权。
士燮死后,孙权立刻对其子孙动手,逼反士徽,不给他复降之机,借此机,又设宴将士燮一族老少灭门,以彻底掌控交州。
我只是于书中断绝此番孙权背刺之行,他也就自无夺两州之功了。
再说说第二点,孙权于蜀魏之大胜,皆为防守战,又或是突袭盟友。
细读三国,都应知道,两军对弈,攻难守易。
三国三大战役(官渡,赤壁,夷陵)都是防守方而胜进攻方。
(粮草运输,劳军建营,水土不服,瘟疫横行,解决以上问题,进攻方都更加困难。)
江东六伐合淝,多次举十万大军,面对的将领是谁?
蒋济、满宠、张辽、张特、张颖等……
名气大小不论。
守军多少?
有几人死在战争中?
但偏就让孙权大军寸步难行。
同样,刘备的汉中之战,关羽的襄樊之战,诸葛亮五次北伐,也都是进攻战。
面对的对手是曹操、夏侯渊、曹仁、于禁、徐晃、庞德、曹真、司马懿、张郃、郝昭、王双等。
虽然最终未能北伐成功,但战果就在那里。
夏侯渊、于禁、庞德、张郃、王双都啥结局,大家心中也都有数。
不能因为蜀汉体量小,就说曹魏重视东吴胜过蜀汉。
也不能说蜀汉亦北伐不利,就说东吴给曹魏的压力比蜀汉更大吧。
当然,东吴亦多豪杰。就算是孙权,虽老年昏聩,亦有英名之举。
那么,我眼中的孙权是什么样呢?
隐忍,疑心,有城府。
有时精明强干,有时目光短浅。
野心勃勃,屡战屡败,又不屈不挠,有帝王之志,勾践之能,精于权谋,善于治政,称得上英杰,但配不上英雄二字。
这也是书中想要表达的吴主其人。
为啥文中写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