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农珍姨 作品

第7章 《黄帝内经》养生药膳:以食为药,以药为食的智慧

秋日的晨光透过厨房的窗格,洒在那锅正在慢炖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上,袅袅热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和肉香。这让我想起去年此时,邻居李阿姨带着她面色苍白的小女儿来找我,小姑娘每到秋天就手脚冰凉,夜里常常因为腿抽筋而哭醒。我教李阿姨做了这道源自《金匮要略》的经典药膳,坚持食用一个秋天后,孩子的小脸变得红润了,也能一觉睡到天亮了。李阿姨现在成了这道药膳的忠实推广者,见人就说:\"这比吃钙片管用多了!\"

《黄帝内经》提出\"药食同源\"的理念,认为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都具有四气五味,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记得去年冬天,一位经常加班的企业高管来找我,胃痛反复发作,吃了不少西药也只能暂时缓解。我观察他的舌苔厚腻,脉象弦滑,建议他试试《圣济总录》中的山药薏米粥。他起初不以为然:\"一碗粥能比进口药还管用?\"但坚持食用两周后,他惊喜地发现胃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整个人都感觉轻松了许多。最近他来复诊时笑着说:\"现在我才明白,老祖宗的智慧真是不能小看。\"

说到药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复杂的中药材和繁琐的制作过程。其实不然,我们身边很多寻常食材都是养生良药。比如最常见的生姜,在《药性论》中记载能\"去痰下气,益脾胃散风寒\"。我母亲有个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每天早晨必喝一杯温姜水。今年已经八十五岁的她,依然精神矍铄,很少感冒。她说这个习惯是从我祖母那里传下来的,比什么保健品都管用。

制作药膳最重要的是要因人制宜。同样是气虚,有的人适合用人参,有的人则适合用黄芪。记得去年有位女士来找我,听说黄芪补气就天天用黄芪泡水喝,结果出现了口干舌燥的上火症状。我看了她的舌象后发现她属于气阴两虚,建议她改用西洋参,配合麦冬、五味子,这样既补气又滋阴。调整之后,她的不适症状很快就缓解了。所以我在推荐药膳时,都会仔细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甚至观察舌象。

说到具体的药膳方,不能不提四神汤。这是源自《医方集解》的经典名方,用茯苓、莲子、芡实、山药四味药材,健脾安神的效果特别好。我的一个患者长期失眠,试过各种安眠药都不理想。我建议她每晚喝一小碗四神汤,配合睡前热水泡脚。一个月后她告诉我,不仅睡眠改善了,连白天的工作效率都提高了。最让她高兴的是,这个方法没有任何副作用。

药膳的烹饪方法也很有讲究。比如补益类的药材适合久炖慢煮,让有效成分充分释放;解表类的药材则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油散失。我邻居家的老太太今年九十多了,她炖药膳时总要守着砂锅,说:\"火候不到,药性就出不来。\"她虽然不识字,但这些传统智慧却掌握得比许多年轻人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