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蛟龙号”潜艇(第2页)
“蛟龙号”排水量800吨,载员32人,荷载了8颗新式鱼雷,下潜最大深度约在30米,航程1000公里,水下续航能力75公里。对比二战时期的潜艇,各项指标相差甚远,但这已经是“丰南号”的科学家和技工们努力的极限了。
“蛟龙号”的舰长叫黄永浩,非常年轻,只有28岁。蛟龙号的船员一半都和黄永浩一样都十分年轻,因为这些年轻人都是从技术岗位转岗来的,“蛟龙号”的操作难度比军舰要大的多,必须要一批技术人员作为船员。
接受出征的任务,黄永浩既兴奋又紧张,这是“蛟龙号”第一次执行军事任务,也是实现”蛟龙号“研制出来的使命任务。但黄永浩深知,潜艇航行的难度,稍有不慎,撞击到水下的一块礁石,自己和31名兄弟就会葬身大海,连一个水花都没有。
出发前,黄永浩和所有船员都留下了遗书,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从他们参与研制这艘”蛟龙号“开始,他们就知道总有出征的一天,这是使命,也是宿命。
刘永浩特意赶到鲤鱼门,接见了所有的船员,祝愿他们顺利完成任务,顺利返航。
清晨,”蛟龙号“在蒲台岛的遮蔽下,驶出了鲤鱼门的航道,在即将进入外海的时候开始下潜。
从这里开始,他们将向东南在水下航行35公里,再向西南航行25公里,到达担杆岛南面约3公里处,利用潜望镜进行侦察。
没有水底地形图,没有可视声呐,这时候的潜艇的潜行基本上就是拿命在蹚路。在水下依靠陀螺仪,按照设定的速度大致测算水下的航程。这就靠老天爷保佑,预计的航线中不会出现礁石。
这段航程的路线,没有任何岛屿,基本上水深预估都在十五米以上,”蛟龙号“下潜的并不深,只有4米左右,在这个年代基本可以躲开敌军的观察。
水下航行到转向点的时候,”蛟龙号“将进行一次上浮,利用潜望镜观察校正一下航行方向,同时进行一次换气。这时候只要注意观察附近有没有船只,避开就可以了,这么远的距离,担杆岛是看不到水上浮出水面的潜望镜和换气管。
“蛟龙号”的水下航速只有6节,35公里在水下航行了大约3个半小时。应该说“蛟龙号”的运气非常好,这一路没有任何磕磕碰碰,与预定位置的误差也只有一公里左右。
黄永浩命令潜艇开始上浮到一米左右,负责观察的船员爬上梯子开始操作潜望镜确定位置,同时换气管也伸出海面进行换气,彻底换一次舱里的空气可以节约大量的制氧物料。
此时仅仅可以观察到担杆岛是一个很小的黑点,但是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海面上,这就是最好的参照物,没有其他岛屿可以误导观察。
再用指南针进行了一下方向测试,黄永浩和船员开始简单计算转向参数,和航行时间,再等了一个小时之后,开始下潜到6米左右的深度转向潜行。